文化视野
473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
孟欠欠 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为能更好的实现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后,导师职业成为学术性职业,在学科教育上指导学生,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雏形,亦对本科生的学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别于国外的导师制,应根据本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提出一种适应本国国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问题;策略;浅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4-0473-01
一、本科生导师制存在背景
导师制早期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19世纪考试制度改革后,教师职业成为学术性职业,导师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在国内高校开始实行[1]。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的实行亦给世界领域的各个高校带
来一定的启发,国内很多高校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引领下开始施行导师制[2]。然而,不同国家和不同高校存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制度,本导制的初始运行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使本导制流于形式,难以达到事先预想的效果[3]。因此,本导制的初始运行决不能照搬照用,可根据本国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实行现状,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以此推动本导制在高校发挥最优作用[4-5]。
二、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分析
导师制1.师生间互相“应付”,难以真正沟通
部分导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且不清楚如何指导学生,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仅限于惯常询问,倾向于形式化指导。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导师的大部分工作主要是教学与科研,而本科生主要工作是学习专业课基础知识,两者目标不一致,这导致个别导师对学生存在应付心理,这种应付心理学生很容易感知,对此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导师与学生很难“真正”交流,对双方关系造成消极影响。
2.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导师有心无力
导师制主要贯穿大学四年,从入学起导师对学生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指导,一般每位导师主要指导2-3名学生。可近年来,学校扩招,本科生人数成倍增长,部分高校的师生比已经达到1:15,甚至有
的高校达到1:20以上,师生对比失衡严重。如此多的本科生,导师实在有心无力,难以面面俱到的指导每位本科生。此外,部分院校要求本导制导师具有两年及其以上的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而专业教师本身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等任务,这使胜任本科生导师的人员更加稀少。
3.激励措施与考核标准匮乏,师生缺乏动力
导师基本工资相对不高,工作中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备课和搞科研,余下指导学生时间并不多;且本科生导师报酬较少,更像是义务工作,如果没有奖励机制,易导致师生缺乏动力。此外,很多高校对于导师的工作要求无具体说明,导师对导师制缺乏认识,甚至有个别导师认为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相同无异。而且大部分高校没有对导师的考核机制,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些情况均会影响本导制的高效实施。
三、本科生导师制应对策略浅析
1.导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是前提
首先导师应对学生深入了解,如每周开组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等,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加深双方的认识,更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未来规划,从而更好指导学生。其次,导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角,亦是引导者,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发展目
标做不同的指导方针。只有导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配合,本科生导师制才能发挥最优效果。
2.充分利用青年与退休教师资源是重点
大学是大众教育,师生比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基本因素,现阶段师生对比失衡严重,为避免“本导制”流于形式,可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更容易与学生交流,可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中选择师德高尚、学识水平较高的教师参加导师培训,由丰富经验的资深导师带领,在工作能力与道德素质满足导师标准后,可申请成为导师。
此外,很多退休教师退休后闲赋在家,身体健康,除了具有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的丰富经验,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与见识,因此可聘请退休教师从事导师工作。
3.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和考核制度是核心
导师与学生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本导制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缺乏完善的奖励机制和考核制度。为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要求本科生导师具有一定导师补贴;其次学校让各院系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督查小组,负责监督并考核各院导师的工作情况。此外,督查小组可通过学生成绩优秀率、及格率与挂科率,参加竞赛获奖以及读研率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优秀者可额外给予奖励。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在越来越高的高校中开始实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本导制出现的三个问题,提出了三种应对策略。随着高校对本导制的愈加重视,对于本导制如何才能高效实施,发挥其最优作用已是目前的研究重点,但本导制的高效实施仍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并推陈创新,以期形成一个适应国内高校并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本科生导师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国福,杨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本科导师制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63-65.
[2]徐承刚,仇丽琴.本科生导师制核心概念解读与运行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56-57.
[3]韩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评论,2015(10):105-108.
[4]王丽萍,杨博涵,袁云岗.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9(1):120-122.
[5]秦继新.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
作者简介:孟欠欠(1994-),女,汉族,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助教,硕士,专任教师,主要从事本科生导师工作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