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利与弊
作者:李德贵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6期
      导师制是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导学”关系,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研究及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变消极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渡过大学生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合格人才。本科生导师制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十多年来,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试行过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不少困难。现将本科生导师制的利弊加以分析,以期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改进其不足,为本科导师制的政策制定、改进及实施提供思路。
      一、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一)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改善师生关系
      根据现行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工作由专职辅导员负责,而教学工作由专任教师完成。一般情况下,一位辅导员要负责约200位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生活与思想的单独
导师制指导,更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解,仅仅是在意识到某某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或出现异常状况时,才会特意去关心某一位学生;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往往只教书而不育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思想道德、心理状况,甚至学习情况等一概不问,师生关系淡漠,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后,仍然不认识学生,更不了解学生。同时,学生对教师也是敬而远之,因此,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此外,由于大学的生活方式、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与中学截然不同,这使一年级新生不易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上、思想上可能遇到很多困难,导师的介入无疑能显著缩短学生的适应期,并使其获得安全感。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对生师比的要求及目前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师资队伍情况来看,若大部分专任教师均具有本科生导师资格,那么平均一位导师指导一个年级4~5名学生是可行的。这样的导师与学生的比例,使导师可以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跟踪指导;学生有很多的机会与自己的导师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获得导师的指导。导师可以将自己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处理好日常生活琐事,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讨论话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可以扩展到日常生活、理想抱负、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得到拓展,导师以其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带有批判精神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富有逻辑的思维方法,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此外,强化师生的沟通、了解、互信,这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