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导师制让学生快乐成长
第一篇:全员育人导师制让学生快乐成长
“导师制”让学生快乐成长
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校新形象,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学校管理育人的新模式,从而有效的促进所有学生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实施全面育人“导师制”,取得显著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实施过程
㈠成立“导师小组”,建立“导育”关系。1.教师包班,人人都是班主任。
全员育人,把人人都是班主任制度化。班主任和包班教师组成“导师小组”,班主任任组长,包班教师任副组长,班干部任小组成员,共同管理班级事务。班主任侧重于班级管理,包班
教师侧重于小组管理,并实行班级管理、小组管理责任“一体制”。在办公室、教室、活动场所,经常看到育人小组的教师在一起探讨班级管理问题,在一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今年学校运动会上的一个画面:导师小组的三位教师,一个指导运动员比赛、一个指导学生撰写宣传稿件、一个维持班级秩序,各有分工,又团结协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教师包班带来的班级管理合力。
2.教师包组,组组有导师。
学校把班级一般分成6-8个小组,再由导师小组的教师承包,每一个包班教师都独立负责几个小组的学习、思想等工作。这样,一个大班就变成了几个小班,每个小班都有班主任,小班之间展开学习、活动等各种竞赛,竞赛成绩与包组教师考核挂钩。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心理、思想上需要帮助的重点学生,承包给包组教师,学校定期对这些学生考察,将其进步情况纳入教师整体考核。学校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把育人放在首位,规定转化一个思想上的“差生”与培养一个学习上的“优生”同样重要,在考核中同等体现。通过学生分组、教师包组实现了学生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加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促使班级管理精细化。
导师制
3.教师包“面”,时时、事事、处处有人管。
导师小组每位教师都要承担班级某个方面的工作。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班级全面工作,重点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两位包班教师一人抓学习,一人抓活动。班主任构建班级管理的整体模式,学生每天从到校、课间活动、课堂秩序、放学等细节都有人关注。包班教师把握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抓学习的包班教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把作业检查、单元测试等工作抓细抓实;抓活动的包班教师充分挖掘班内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认真构思每一项班级活动,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卫生扫除等常规性班级活动,确保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导师小组各教师负责专项小组的活动情况,形成班级每月最终小组竞争,竞争情况决定教师每月考核中的包组成绩,也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时决定小组内优秀学生比例。组内学生成为一个整体,促使学生在小组学习生活中,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服从管理,严格自律,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遵规守纪的意识。包“面”有利于发挥教师某些管理特长,使班级某些专项工作上新水平,也使班级管理顾此失彼的现象得以解决,每时每刻有人管理,时时、事事、处处有人管理。
㈡学生全员参与,自主管理,快乐成长。1.实行班值日周制度。
在,你会发现佩戴值日标志的同学在清理卫生、维持秩序、检查作业、维护安全、义务服务„„这就是班级值日,是十育人管理的一大特,也是这个具有浓厚人文彩窗口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
班值日以规范教育为核心,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目的,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参与全校学生管理,是学生参与全员育人的具体体现。通过值班,学生由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学校小主人的主人翁责任感油然而生。正如在值日班级的“校园景象面面观”黑板报中,八年级五班同学所写的:“学生参与全员育人,知道了老师的工作是多么辛苦,通过规范他人也教育了自己,知道了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如今,我们的校园变得整洁了,安静了,安全隐患没有了,同学们自律意识增强了,一切变得有序了。”
班值日检查是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宏观调控,为育人小组工作提供了班级学生管理方面的基本材料,克服了育人工作的盲目性,育人小组能及时发现班级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使班级管理精细化,使全员育人工作更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2.人人都是班干部。借鉴学校管理组织系统,指导班主任构建学生自我管理基本框架。班主任相当于校长,班长、团支部书记相当于分管校长,班干部相当于部门中层领导,小组长相当于年级主任。
班级学生自我管理基本框架是一种网络式结构:班干部管理线是纵向管理,小组长管理线是横向管理。班干部负责小组评价,小组长负责组内学生个人评价。
纵向管理:根据班级常规一般设定10个班干部:班长、团支部书记、纪律班长、体育委员、卫生委员、仪表礼仪检查员、安全检查员、学习委员、文娱委员、组织宣传委员。每人负责一个专项,做好监督检查,做好当天记录,并定期进行小组评价。这10个班干部分成两组,分别由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负责管理。班长与团支部书记共同完成各小组的每月评价,分配各小组月评定优秀名额,监督各小组完成学生月评定。
横向管理:实行学生分组管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管理、常规管理和考核评价。学期初,各班将平均分成6-8个小组,在确保学习成绩基本均衡的前提下,通过对等调换等手段,尽量达到各组在男女比例、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特长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均等,为开展全方位的小组竞赛做准备。小组成立后,各组选举本组的学生组织机构,基本做到,组内人人有职务,人人有责任,人人都是班干部,人人都要服从别人管理,并实行小组内责任连带。积极开展小组生活一日常规竞赛和学习竞赛,竞赛结果坚持周周有评比,月月有评定。老师强化小组整体评定,组内评定强调学生个人评定,包括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
我评定和小组长主持的小组互评。老师评定、自我评定、小组互评结果都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㈡以论坛为平台,促进导师专业发展。为全面提升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校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本质,建立了导师专业发展论坛制度。论坛以研究和解决校本常态环境下导师育人、学科教学、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个人成长中生成的问题为主要内容,论坛方式灵活多样,主要有:研讨式——围绕导师日常育人、教学、专业发展、课题研究等实际问题,采用主题发言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展开探讨;汇报式——通过举行优秀导师经验交流会,介绍成功育人经验、展示教书育人成果;论坛式——围绕导师关注的共性、热点和难点,由本校名师主讲;咨询式——导师就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疑难问题,开展与家长、同事、专家间的咨询对话;报告式——聘请校内外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学者专家做主题报告。导师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论坛,结合个人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内化为具有个性特长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实践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育人能力和水平。
㈢、建立管理、评价机制。1.教师评价制度。
为不断促进导师制工作,学校精心规定了导师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例如,导师每周至少要与责任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学校还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家访10名同学,力争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做到家长心坎上。学校定期印发《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学生把自己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困惑、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填写到表格上,导师在一周内与学生交流,并帮助学生切实解决问题;通过电话和定期家访,我校的辍学率都远远低于上级的要求。学校坚持在节假日印发《导师与家长互动表》、《致学生家长一封信》,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取得的进步及时汇报给家长,并广泛听取意见和要求;定期组织各导师组召开班级会商会,导师和班主任一起分析本班学生在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商讨解决,形成高效的育人合力。活动结束后,导师还要将活动的相关内容认真写入笔记中,或填入相应栏目内。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建立健全了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位导师实行教学与育人工作双线管理,以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为六个一级指标对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学校依托教师工作手册制定个人成长目标、计划,记录成长过程,描述个人成长轨迹,展示个人成长成果。此手册是导师学期考核量化和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学校将导师育人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
评优挂钩。
2.学生综合素质月评价。
全员育人以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为动力。育人小组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评定,学校每月对教师进行一次全员育人考核。
学生综合素质月评价,每月一次。育人小组每月要组织学生通过自评、小组评、特长加分、常规竞赛、班主任评定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特长发展、心理健康、能力培养六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改变过去以学习成绩定优劣的评价方式,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多项成为先进的参数,激发学生人人争先进、人人成先进的积极性。学期末在汇总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完成《学生学期综合评价》。综合素质月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控制,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