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本科院校导师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教学型本科院校导师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型本科院校 教育质量 导师制
论文摘要:研究了国内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典型模式,分析了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地位和性质,提出了一种以导师为棱心,对部分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分阶段指导,旨在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导师制模式。围绕该模式,开展了四届本科生小样本量的试验性研究,实践表明,所提出的导师制模式是可行的、其成效也是显著的。为更好发挥该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给出了该模式施行的几条粗浅建议。
导师制一、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随后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效仿实行。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社会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导师制在我国长期以来是针对研究生教育,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大学等国内几所名校,于2002年相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文献研究结果看,它的成效受到了教育界和工业界的广泛认可,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进程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综述
(一)国外模式]
(1)牧师式(Pastoralmode1)
牛津剑桥式的学生培养模式。学校给每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指导,而且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指导。
(2)职业型(Professionalmode1)
英国西北大学式的学生培养模式。学校拥有职业专长型的导师队伍,譬如专长教师、扶贫与救济咨询师、住房专员以及心里医生等。他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负责解惑。
(3)课程观(Curriculummode1)
美国南卡赖罗纳州大学式的学生培养模式。学校自创的一种导师制模式,即大学101课程,它使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能很快熟悉学校的制度、学科的名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并可帮助他们对四年进程的知识有更好的把握,还能鼓励他们培养自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力不能及的,再请求专家指导。
(二)国内模式
国内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一)全程导师制和高低年级导师制;(二)科技研究导师制和德育教育导师制;(三)全员导师制和英才导师制。
三、教学型本科院校“取向性”导师制模式的构想与实践
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作者认为处于不同办学层次的院校,应该采用不同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目前,全国共有755所本科院校,按照发展前景和努力目标大体上可分为4个层次(见图1),他们按照不同的层次招收不同档次的生源、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图2所示。从图1、2中可以看出,教学型本科院校处于本科办学层次的底层,属于普通二类本科院校,
其以强化实践实训能力的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开展地方特鲜明的应用研究为已任,主要培养面向地方和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但就这类院校的导师制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从文献看,还比较少。为此,作者针对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导师制研究,提出了“取向性”本科生导师制模式。
(一)“取向性”本科生导师制模式
所谓“取向性”导师制模式,即它的进程“取向于”阶段、学生“取向于”部分、原则“取向于”意愿、导师“取向于”体、目标“取向于”优质、评价“取向于”客观。也就是以职业指导为主德育引导为辅、以咨询答疑为主讨论交流为辅,面向部分学生、面向择业、竞技和深造,面向导师体,评价成效科学客观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通过施行这种导师制,使人才培养结构由“金字塔”式(图3)被改进为较为理想的“禽卵”形结构(图4)。
(二)具体做法
1.生活指导、学习引导、思想诱导
大一校园学习和生活对于每位学生来说几乎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而学习的内容绝大部分是
与高中知识相关的理论课程,因此他们思想上不会有太多的杂念,学习上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要注意的是,他们需要亲情般的关爱。导师通过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辅导员、班主任跟他们接触机会最多,有感情基础,胜任了生活导师的角。 大二的学生对周围环境相对熟悉,少学时、需记忆、分散性的课程偏多,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进图书馆、自修室。这阶段需注意自控能力差、自学能力低的学生,防止他们误人歧途,如进剧院、逛网吧等,致使功课有不及格的现象。导师平时留意观察、及时引导。凭多年的工作经验,任课教师、班主任还有辅导员已经胜任了这方面的工作,且逐渐学会妥善处理学生的情感和心里问题。
在低年级阶段,以生活导师和德育导师引导为主,专业导师指导为辅。像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班主任解决不了的,交由专业导师解决。导师之间的信息是畅通的、共享的,工作是协同的、愉悦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胜任生活和德育导师之余,还兼有发现、推荐人才的义务。
2.技能培养、技术指导、思路引导
大三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在入学初的专业教育基础上,他们对从事的专业和未来
的从业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时专业导师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结识专业导师有三种途径:生活和德育导师推荐;毛遂自荐;专业导师发现。接受指导的学生通常经过双向交流确定,人数一般不超过32人。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初专业导师会召见他们开一次专业咨询和专业方向指导会,期末前再召开一次总结会。这样做的目的是及时了解他们想法和基础情况,对照目标,给出中肯建议。根据意愿把他们归人三类:择业类、竞技类和深造类。
大四学生开始涉猎专业课程,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已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他们也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大四上学期的开学初召开科研课题介入动员会、战术经验交流会和考研冲刺鼓劲会,期末再召开一次总结会。
在高年级阶段,以专业导师指导为主,德育导师指导为辅。为了学生顺利就业、胜任工作,在技能上加以培养;为了学生迎接挑战、取得成绩,在技术层面给以指导;为了学生学有成效、考研成功,在复习经验和择校思路上,施以引导。
3.留心发现、用心交流、精心培育
在生活、教学和工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那些智商情商较高、逻辑思维以及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吸引到这个队伍中来,当学生遇到技术上的、专业层面上的或是情感上的问题,到了导师,导师都耐心倾听,尽可能即时的解决,如暂不能解决的,会给出中肯的指导意见。导师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尽职尽责、从不敷衍
4.顺应个性、即时建议、不时鼓励
学生个人发展,自己提出主导意见。师生意见一致时,导师注意细节、措施上的把握;师生意见分歧时,导师会给出建议。哪怕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导师都及时给予表扬,尤其在众人面前,精神鼓励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其能力、成绩的提高上均得到了体现。
5.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决不推托
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教学、科研等集体的讨论以外,需要学生积极主动,个别进行。即使导师再忙,学生到了,都会积极响应,尽导师义务。
6.依靠团队、注重合作、乐于奉献
导师有4名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教授、副教授、讲师职称合理,老中青年龄结构合适,机(机械)、电(电气)、数(数控)技术优势互补。它以科研课题为纽带、用信任和协同作护航。
导师们在合作中体会到了存在的价值,在合作中感受到了体的力量,导师在导师制中已形成共识,导师视其工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
(三)研究结果
导师自发成立于2006年,培养四届毕业生117人,从他们的毕业设计答辩表现来看,综合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同学,毕业设计优良率达60.7%,其中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就业的学生基本上在机、电、数三个专业领域的重要岗位工作。l8人次在省级以上创新大赛与技能竞赛中获奖,占指导学生总数的15.4%。考研学生总数32人,14人被国内外著名大学录取,占指导学生考研总数的43.8%,其中有2名已提前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与全系四届全体毕业生相比,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上,经指导的学生,均优于其他毕业生,从毕业设计优良率、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以及考取研究生比例来看,经指导的学生比例要高出四届全体学生比例的5~1O个百分点。
(四)施行建议
在本科生中施行导师制,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有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展示个人才智的良好途径。它的效果不仅得到了教育界高层领导的认可,也为高校许多学者所公认。但在本科生阶段实行导师制,作者还是倾向于谨慎施行,尤其在教学型本科院校。原因如下:
1.本科生导师制适用于少部分体
在教学型本科院校内,并非每个学生都需要导师的指导,另外,目前绝大部分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在17:1以上,而牛津大学的生师比仅为2:1,况且在教学型本科院校内学科间、专业间的发展也不均衡,基础雄厚的学科和专业只占少数。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较高,也很想在未来成就一番事业的学生,才最有可能成为导师制下的受益对象。
2.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标准比较高,在教学型本科院校只有少部分教师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譬
如其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一)政治素质过硬,即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二)精神追求需讲奉献,即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天职,视育人为人生的追求,工作谈的多,报酬讲的少,施予思的多,汲取想的少。(三)业务素质要专、精、高,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并有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主持或参与过N-学研究课题,在同行内有较高知名度。(四)工作起来有求必应,即在时间的许可下,能应答学生通过像面谈、电话、网络通信等形式提出的心理、专业或科研问题。学生在求学中能耳濡为师爱岗敬业之道、在解惑中能目染为师任劳任怨之德。
3.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要有相配套的制度作保障
本科生导师制成功的施行,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譬如导师的选拔制度(包括导师的申请标准、聘用程序、职责和待遇)、工作考核制度(包括制定导师工作考核标准、成立校系两级考核工作组)、奖惩制度(包括优秀导师和不称职导师的奖惩条例)、培训制度(包括导师的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岗N-培训立足于导师前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学历学位以及管理能力的培训,岗后培训侧重于导师的指导技巧的提高和不称职导师的思想再教育的培训)以及导师制的完善制度(定期修订与导师制相关的系列制度,做到贴近地方、满足需要和与时俱进,目的使导师制施行良性循环)等。
4.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应科学判断、正确评价
本科生导师制有它有益的一面,但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它的运行将耗费导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的受益面是局部的,它是第一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之余的重要补充,不能夸大其实。否则,本末倒置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甚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譬如教师备课时间受到冲击,上课内容保鲜性值得拷问,教师精力过于分散,教学事故率就值得商榷;学生本该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有的却在实验室开展科技试验,有的却在自修室做考研迎考复习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