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备考高分必刷卷01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诸侯与周天子之间存在臣属关系,享有权力的同时,也要尽到一定的义务,而周天子通过举行授土授民仪式,进一步明确其与诸侯间的隶属关系,故C项正确;缓和矛盾并不是周天子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而不是诸侯间的关系,
排除B项;D项是分封制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周天子举行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2.乐府为汉武帝时所设,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乐府诗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手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开拓了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这说明
A.西汉时期民间歌谣极其流行    B.乐府诗为颂扬君主德行而作
C.乐府诗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D.乐府诗对隋唐诗歌影响巨大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等信息可知,乐府诗反映社会生活,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乐府诗的创作特点,不能体现民间歌谣的流行,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乐府诗反映社会生活,没有
强调乐府诗为颂扬君主德行而作,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汉代乐府诗反映社会生活,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不能得出乐府诗对隋唐诗歌的影响,D项错误。
3.秦朝时期的朝议制度;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完善。上述发展变化反映出
A.限制君权的各种努力    B.中央集权下的民主性
C.君相矛后的不断加剧    D.君主专制不断地完善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秦到隋唐时期,朝议制度、谏官制度及三省六部制度等有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的作用为皇权服务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D项正确;古代君权不断强化,排除A项;上述制度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非为了发展中央集权下的民主性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强调君相矛盾的加剧排除C项。故选D
4.明清时期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新增题目中有“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内容;程大位著《算法统宗》中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这表明
A.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B.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C.明清科技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    D.“西学东渐”促进了数学的新发展
【答案】A
【详解】
“就物抽分”“合伙经营”以及“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所涉及的都是与商业相关的内容,这反映出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A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形成体系,排除B;材料与创新无关,排除C;从材料中看不出内容的变化是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D。
5.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
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城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可知,宋代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故选B;东京为宋代中央政府所在地,并非是草市城市,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所造成的影响,排除C;宋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层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政权已经无法带来威胁,故材料中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
6.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是指泯灭自然法则而为所欲为的人。此思想后来被程朱继承发展。那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人感应”学说    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朱熹理学所说的“天理”的本质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天理”的本质,排除。
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A.脱离了儒学思想的范畴    B.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诉求    D.源自“西学东渐”的盛行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黄宗羲等人提出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这一思想局面出现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市民阶层诉求的体现,C正确;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仍然没有超出儒学的范畴,排除A;明清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没有促进社会转型,根源不是“西学东渐”,排除BD。
8.京剧中的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曹操、赵高、严嵩等形象在京剧表演中属于水白脸。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这种现象
A.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B.有利于在民间普及历史知识
C.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价值观    D.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
【答案】C
【详解】
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是奸臣的脸谱,曹操、赵高、严嵩等阴险奸诈的形象在民间得到固化,进一步强化了人民敬仰忠臣的传统价值观,故选C;戏剧中的历史人物有真是的一面,A表述太绝对,错误;B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京剧脸谱与“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关系不大,排除D。
9.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总办刘麒祥指出,军需工业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其价值运费已不合算,且平时购运往来虽尚称便,诚恐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则轮船不能抵埠,而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这反映出
A.民族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
B.甲午战争后,中国海权进一步丧失
C.中国建设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必要性
D.外国资本垄断了中国的钢铁生产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军需工业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其价值运费已不合算,且平时购运往来虽尚称便,诚恐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则轮船不能抵埠,而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可知,洋务运动所需钢材必须购自外洋,但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内地又无处采买,势必停工待料,贻误军需,这说明了中国建设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必要性,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对外国钢材的依赖,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错误;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与材料不符,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国钢材的依赖,没有涉及“外国资本垄断了中国的钢铁生产”,D错误。
10.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尖锐地批评洋务派,说他们“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根本不浄,百事皆非”,实乃“误国害民”。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尖锐地批评康、梁为首的立宪派,一面讲爱国,一面支持清政府,“尚作立宪幻梦,
爱国盲谈”这种矛盾灭裂的行径,“非爱国也,实害国也”。康、梁从指责别人高唱“爱国实则“误国”,到被别人指责“害国”,这说明
A.近代中国充斥着“真爱国”与“假爱国”的斗争   
B.“忠君”与“爱国”对立绝对不能兼容
C.爱国主义必须同时代潮流与历史发展方向相统一   
D.“爱国主义”旗帜有益政治运动的发动
【答案】C
【详解】
19世纪末,洋务运动学习器物失败,康梁主张学习,实行君主立宪,符合历史潮流,因此其批判洋务派“误国害民”,但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革需要通过革命手段来实现,当时的康梁“,一面讲爱国,一面支持清政府”,其行为遭到批判,认为其“非爱国也,实害国也”,说明爱国主义必须与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方向相统一,C正确;康梁
并非“假爱国”,排除A;B表述绝对,排除;康梁在后期逐渐走向保守,因此这一时期康梁的主张成为阻碍政治运动的因素,排除D。
11.下面是1904—1920年近代中国民间资本在新式工业及新式金融业中所占比重的统计表据表,可推知这时期
A.民间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B.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C.列强对华侵略受到有效抵制    D.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答案】B
【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19041920年近代中国民间资本在新式工业及新式金融业中所占比
重均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得益于临时政府的支持和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有个相对良好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民间资本掌握国家经济命脉说法不正确,故A不正确;C“有效抵制”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体现不出曲折性,故D不正确。
12.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党面对野心勃勃的袁世凯,通过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严厉预防之。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上台后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束缚极感不便,思于宪法根本纠正之。这反映出中华民国成立后
A.袁世凯力图完善《临时约法》    B.《临时约法)有严重缺陷
C.国民党试图通过宪政维护革命成果    D.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冲突
【答案】D
【详解】
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想要通过《临时约法》来约束袁世凯,而袁世凯计划摆
脱束缚,反映了两股势力的斗争,实质是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冲突,故选D;袁世凯力图完善《临时约法》,说法错误,故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临时约法》有严重缺陷,故排除B;国民党试图通过宪政维护革命成果,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
13.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扩大根据地的众基础    B.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C.实践“平均地权”思想    D.增强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答案】D
【详解】
土地分配的标准由按照人口均分到改为按照劳动能力分配,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分到的
土地要多,这种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劳动的积极性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根据地的经济实力,故选D;进行就已经扩大了根据地的众基础,排除A;这一变化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并不是为了公平公正,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土地分配不再按照人口均分,不能体现“平均地权”,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