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国失败英国获胜。第二次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是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两次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一、衰败的清王朝:
1)、人口压力(人地矛盾,流民问题,读书人多影响吏治买官、贿赂盛行)
2)吏治腐败3)军队腐化4)民变蜂起,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等
二、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所实行的对外政策。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表现在:限止口岸开放;禁止外商与中国商民直接接触;约束来华外人;限制民间商人的对外贸易。闭关政策非但没有起到自卫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外正常贸易的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助长了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心理,是中国渐渐脱离世界大势。
三、战争起因及性质
1)通商战争说,英国为了获得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场地
2)文化冲突说,中英历史文化冲突
战争的实质,是英国资产阶级实行殖民侵略和扩张的结果。
四、林则徐与琦善的评价问题
(1)林则徐是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民族英雄,
其主要功绩是1)虎门销烟,因其主张严禁、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国家利益深受英国和国人敬仰,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2)为民办实事,关注社会现实。3)开眼看世界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消极方面: 1)林则徐使"贸易摩擦"激化为"贸易战争"。林则徐从一开始解决这一问题,就企图通过暴力驱逐的办法,其结果适得其反2)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助长了中国的民族排外主义。 3)林则徐对战争的准备不足,他并没有预料到未来战争的规模,对英国的认识不足
(2)琦善
1)关于琦善的评价,历史学界有争议,传统观点认为琦善是卖国贼,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为琦善翻案,认为琦善卖国的四项罪名(1、主张弛禁,破坏禁烟;2、打击林则徐,主张投降;3、拒绝增兵虎门;4、私自割让香港给英国)无一成立。
2)战与和是两种不同的对外手段,我们不能因琦善主和便认为其行为是卖国,要看具体情况,从理和势两方面考虑,作出相对正确选择,而不能脱离当时时代背景
3)在与英方的交涉过程中,琦善一方面在国家利益上向英国作出了妥协,另一方面也尽力争取国家利益,其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受道光皇帝意志和客观条件的影响
五、战争失败原因:
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失败原因是:
1)清朝政治的腐败,最高当局战和不定,错失战争主动权
2)没有发动众,依靠众,反而打击压制众的爱国激情;
3)武备原始落后,军队素质差和战略失误。
六、《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内容
1)割让香港2)赔款2100万银元3)协定关税,英国进出口货物所征关税,中国需
同英国商议(此后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税率一般只5%,子口税2.5%)4)开口通商
5)领事裁判权6)片面最惠国待遇7)领海权受侵犯,英国官船可在五口停泊
七、不平等条约制度下的列强特权
1)领事裁判权。是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规定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
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战争后,《虎门条约》规定英国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给予中国同等待遇,称为"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太平天国(1850—1864)
一、拜上帝教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主要内容:平等思想;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把上帝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阎罗妖”。洪声称自己是上帝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为天平天国运动做了充分的舆论和组织准备。
二、太平天国的制度与政策
1、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1)太平天国的中央机构具有自己的特点。天王府不设六部等行政机关,六部设于东、北、翼各王府。由于杨秀清握有军政大权,所以东王府的办事机构最为庞大。
2)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权分省、郡、县三级,省由中央任命的丞相、检点、指挥等担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他们有的由中央任命,有的由当地统军将领委派。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颁布的施政纲领,主要内容有:提出了平分土地的方案,根据产量,把田分成上中下九等,按“好坏搭配”的原则按等级平均分给天下臣民百姓;制订了农副生产的分配和社会生活方案。
评价:
1)具有革命性,提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的愿望,利于动员民众投奔太平军
2)具有空想性,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是你历史潮流的
3、《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天国所提出的施政文件。
(1)主要内容,1)政治上提出要加强中央集权,把某些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精神灌注于太平天国的君主制度之中,要办报纸,主张立法, 2)经济上,主张国家要注重发展近代机器工业,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还要办银行、发行纸币、创办保险、邮政事业。要鼓励投资兴办实业,鼓励发明创造,实行专利制度,3)文化上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革本国的风俗文化,提倡建学校、医院等来革除旧风俗,建立新风俗。4)外交方面,阐述了与各国平等相处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
(2)评价:
1)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
3)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未得到实施,没有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
4、太平天国的文化与对外政策。
1)因借助外来宗教起事,对传统经典极力排斥,但在其中又有很深的传统文化的烙印
2)以表彰上帝,贬斥历代帝王与圣人的原则来删改古代典籍
3)反对侵略,奉行独立自主,主张与西方进行正当贸易
三、太平天国政权性质
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政权。一方面代表和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打击地主阶级统治,推翻封建政权,建立一个有福同享的地上天国;另一方面有因袭了封建主义专制制度,无力改变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具有革命性和封建性两重性质。
四、天京事变与失败原因
1、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因居功骄横与天王洪秀全矛盾加剧。1856,在太平军连破清军江北、江
南大营后,他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遂下密诏令韦昌辉、石达开等返京除杨。韦昌辉率部抵天
京,诛杀杨秀清全家后又诛戮杨秀清部属二万余人,逼走石达开,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史称天京事变。
2、失败原因
1)战略上的失误,如北伐与西征
2)权力斗争引起严重分裂与内耗,干扰对敌斗争,加之生活腐化加速其灭亡
3)自我独立的政略与政策,不利于团结,为解决土地问题,城市政策的失误,反孔不利于团结知识分子,没有制定一套恢复和发展战时生产的
政策。
4)上帝教功能转化为维护政权,控制民众的工具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局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
1、清朝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地方督抚权力扩大,离心倾向加强,中央集权受到削弱,从而形成外重内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轻、督抚专政的局面。
2、满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3、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产生。
4、太平天国运动给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供了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
六、湘军的兴起与晚清政局
1、曾国藩与湘军1853年清廷命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曾国藩由此而开始了镇压太平天
国的生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组织的军事武装,湘军注重兵、将素质和选
拔,注重军事训练和思想方面的控制,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将兵为国有转换为兵为将
有,成为正压太平军的重要力量。
李鸿章与淮军 1861年,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李鸿章回到安徽召募团勇,并按湘军建制建立了一支新的武装——淮军,淮军派生了以后的北洋军阀
2、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大和中央权力下移
表现在军事、财政(厘金的征收,捐输制度)、司法权力的下移。地方督抚权力扩大,地位上升。此后,清廷的重大决策都必须征求督抚意见,督抚们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影响和干预中央决策。清政府曾试图通过整顿收回督抚权力,但一直未能如愿。外重内轻的局面逐渐出现。
3、辛酉  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 杀死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政务八大臣并清除其党羽的一次宫廷。因发生在辛酉年得名。(又称“祺祥”,亦称“北京”)11日,同治帝载淳正式即位。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4、总理衙门《北京条约》订立后,各国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处理涉外事务。1861年奕 奏折请求建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责除管理外交外,还包括通商、海防、关税以及开矿等,实际成为一个统管“洋务”的机构。总理衙门的成立代表了清政府对外体制的变化,此后,清政府才开始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洋务运动
旧称“同光新政”,自强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政府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
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他们提出了自强、求富、中体西用的口号,学习西方器物,
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甲午战后,洋
务运动破产
一、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1、太平天国运动使曾、李等地方官僚掌握了实权,从而能倡导和兴办洋务事业。
2、两次战争使部分有识之士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3、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
二、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40-90年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
1.经世思潮晚清经世致用思潮是中国传统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危机进行的反思。主要内容有:批判现实,讥切时政;倡言变革;振兴经世实学;开眼看世界。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有:龚自珍《明良论》、魏源《海国图志》、林则徐《四洲志》、徐继畬《瀛环志略》等,他们都是以维护传统的封建体制为己任的,没有摆脱传统儒学的禁锢。
2、洋务思潮是晚清时期兴起的主张学习西方的社会思潮,思想主张主要有:认识千古变
局,力求把握机遇;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同外国展开商战;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代表人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洋务官僚,一是开明知识分子
3、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思想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初,是洋务派所持的思想主张,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较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中体西用思想,是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中体西用思想的成熟。
4、早期维新思潮是在洋务思潮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主要思想:主张重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
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
三、洋务企业的性质和作用
1、军事工业的性质与作用
(1)性质:对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只具有封建性、买办性,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因其不从事商品生产,生产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取利润。一种认为,除具有封建性、买办性外,还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2)作用:
1)成为地主阶级镇压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帮手
2)加强了清王朝抵御外部侵略的力量,延缓了中国沦为半殖民的进
3)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促进民族企业,近代交通业,电讯业的发展
4)引进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对西学的传播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起了积极作用
2、近代民用企业的性质和作用
(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四种组织形式。
当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就是“官督商办”,其目的在于在官府的监督之下,招徕社会上的私人资金,兴办民用企业。对于“官督商办”企业应属何种资本主义,一种认为是官僚资本主义(其特征是: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一种认为是民族资本主义。
(2)作用: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具有促进作用。
1)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打破了洋商对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垄断,“稍分洋商之利”。
3)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使近代科技知识得到传播。
(3)“官督商办”企业的利弊
1)“官督商办”企业中“官”府给予的优惠、特权:垫借官款;缓息免息;免税减税;营业特权(专营权)。
2)官商矛盾的表现:集资困难;对企业经营管理权的争夺;“官”对企业的;官方权力的扩大。其结果是入股商人不是“利之无几”,就是“股本耗折”,致使“人皆怨悔”。
3、商办企业及其特点
(1)在19世纪60年代末到甲午战前,商办企业(私营企业,或称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共有100多个,资本总额约2000万元。投资者是部分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主要分布在缫丝、面粉、纺织、火柴、造纸印刷等部门。
(2)特点:
1)从轻工业和小规模的采矿业开始,没有或者很少有金属冶炼和机器制造业。
2)分布不平衡,大部分企业集中在上海、广州,其余也多建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
3)企业投资少、规模小、技术落后,难以同洋商竞争。
4)商办企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依赖。
四、买办
(1)买办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在中国,狭义指充当外国的华经理或专门推销外国商品的经销人。广义泛指为资本主义利益服务或与他们的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60年代之前,买办职能主要是替洋商经理帐务、出纳和保管等方面业务。60年代后,买办逐渐专业化,如职能专业化,商品专业化。买办兼有买办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
(2)认识:
1)买办是中国最通晓西方知识的人,创办了近代企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和中国的近代化。
2)开近代中国风气,如最早让女儿不缠足,派子女出国留学,剪辫子和穿西装等
3)参与生意,参与骗华工出洋,充当了列强侵略的帮手
五、评价洋务运动
1、学习西方器物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必经阶段,但并未实现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化。(只是试图在封建制度
的母体上嫁接西方的资本主义技术)
2、建立了一批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为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途径
3、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中体现了捍卫本国民族利益的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民族崛起的低层次表现,但是并没有提出反帝和反封的口号和目
4、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奠定了物质、思想、阶级基础,是近代中国历史从单纯农民战争向资产阶级运动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洋务运动破
产之日便是维新运动兴起之时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一、边疆危机与“海防”、“塞防”之争
1、性质:1)湘系与淮系利益之争2)爱国与卖国之争(海防与塞防之争,是要不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要不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
大是大非之争)3)两种策略之争(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因防务问题所引起的策略之争,双方都具有抵御外侮的意义,出发点都是爱国的)
2、中国海防近代化视角下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及其后果,折射出来的是近代中国从重陆轻海到海防与塞防并重,再到中国海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以及海防与塞防并重战略的实施,则是中国海防近代化启动的标志。
二、名词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三、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1、缺乏战心。对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消极避战
2、武器装备相对落后,战略战术,战略指挥上不当,军队素质低下
3、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4、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和内部派系纠葛
5、列强对日本侵略行为的纵容
四、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影响极为深远。
1、割地、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失去了台湾、澎湖列岛,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掀起了过分中国的狂潮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国人掀起了各种救亡图存的运动
3、造成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改革,编练新军,整顿财政,派遣留学生,允许民间设厂,鼓励发展工商业
4、是日本成了亚洲的暴发户,是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5、日本的崛起也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英国的优势地位被打破,日俄势力增强
五、《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
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六、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兴办实业,筹建海军,创办教育,
为中国近代化做出突出贡献。他代表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0多个不平等条约,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代表人物。
正面的评价,
1、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2、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最大限度的为国家争取利益
1、甲午战争中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在对待外国列强时表现出一定妥协性
2、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
3、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戊戌变法
一、人物及思想
1、康有为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