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江楚会奏三疏清政府处于穷途末路之时,一种求生本能或王朝自救意识把王朝推上了改革之路,实行新政。在“妥速议奏,实力奉行”的上谕召唤下,许多不甘王朝倾覆的臣僚递上奏折。在应诏而议变法的诸多奏折中,最著名而又产生过实际影响的是,1901年由两江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发出的三折,这就是出了名的江楚会奏三疏,第一疏论育才兴学,所言以教育制度改革为主;第二疏论致治、致富、致强之道;第三疏论采用西法。这“会奏”系统详备而具体,且切实可行,因而成了晚清最后十年“新政”的范本,规定晚清新政纲领及具体办法。此奏折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它超出一般洋务运动的范畴,刘张的思想很新潮,他们许多内容已属于改革派的内容。
一、简要说明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点?
1、经济特点: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的生产;是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小农生产是种维生型生产;是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②土地占有的零散化趋势。土地在不断集中的同时又不断地分散:土地占有多的是有政治、权利背景的人。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
转移,另外,中国财产的继承众子均分及富家子弟的挥霍使得土地不断地分散。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与科举制有关。③贫富之间可以转化。在对立的经济等级之间,其个别成员可以相互对流。即一部分人由贫转富,另一部分人则由富变贫,这种财富占有权的非连续性,无疑提供了一种弹性,使封建社会能够弛缓地延续下去。
2、政治特点:在小家经济的基础上,矗立着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秦始皇时设立的官僚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构造,从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终止,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两汉时代实行察举制,由三公九卿来选拔,到后来已变质,只要把选举官员的权利给少数人,就会产生很大随意性。察举制走上末路出现九品中正制,这种由政府官员和民间人士共同品题以荐举职官的做法比出于一人之意的察举制要少一点随意性,但门阀世族控驭了选官制度后,遂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了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和确立,才最终使这个问题圆满解决,增加社会的流动性,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3、社会特点:①宗法组织:真正的社会组织,在农村,是家庭体系,即所谓宗法组织。这
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官僚政治的基石。宗族的存在,以血缘为纽带,自成一种社会集体,宗祠、祖茔、族谱、族规、族长,以及场面盛大的祭祀构成了它的物质外壳。其灵魂则是“敬宗收族”。一个宗族、家族构成一种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宗族是不自由对你的束缚大,但宗族对族人的庇护,帮助力度也是很厉害的,好坏两种是平衡的。个人对家族的态度和义务是同他对国家的态度和义务联在一起的。②行会:在城市里,行会是主要的社会组织,行会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帮手工业者的互助组织。工商雾者在接受互助的同时,也接受了控制。
4、文化特点:儒学定于一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与小农经济是配套的。儒学的政治内容有三点①天道观念②大一统思想③纲常伦理。
上列几个方面互相连结和支撑,构成了封建社会的整体。
二、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1、外来资本主义的渗入:①商品资本对手工业的渗透。这里的手工业主要有家庭手工业、手艺手工业,商业资本不会产生效益直接创造资本,故商业资本要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业资
本转化为工业资本最重要是通过包买商。②市镇:现代化将要来临,市镇服很大发展,一些是交通型市镇,一些是专业市镇。
2、中国人口的压力: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就意味着人均土地减少,意味着粮食危机的产生,意味着动乱、民变。流民大量增加,意味着会党的出现,会党崇尚忠义强调的都是“出门靠朋友”的互济互助,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会党当作谋食的手段,结果是会党势力无处不在,形形,大大小小,又相呼相应,成为近代中国宗族与行会之外的第三社会组织。会党作为一股盲目的力量,其自发的冲动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会党的病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病态。
三、简述条约制度下的社会变化?
1、外国领事和中国官吏的平等权,对满清政府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使王朝体制裂开一个大洞并促成夷夏之防的崩溃。另一方面透过这种具体的平等权利又会泄露出一点资本主义的一般平等观念。
2、英国割取香港,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而五口开放则提出了由沿海推向内的通道。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3、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
4、战争后,外人来华日渐增多。他们的活动不仅带来了商口和教义,而且有如实行嫁接,在中国社会体内,因此而长出买办阶级和教民。
5、中国现代文化开始产生。现代文化指西方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之强,令我们无法想像。战争后中国人被打痛了残酷事实教育了我们一些思想比较开拓的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是当时最精确的传播西方地理知识文化科技的书。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开端。
四、分析太平天国的传统性和对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一)太平天国的传统性:
1、用平均主义来凝聚被农业经济抛出的农民。2、用江湖聚义的成规来分配权力。3、洪秀全具有天朝大国的思想。4、神秘文化的借用——拜上帝。5、传统的民族意识——夷夏之变(承袭并激扬了自天地会以来的反清意识)。6、反孔——太平天国的反孔是传统的反孔。
其来源于中国民间反智主义的倾向;其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它对三纲五常的强调与清王朝是一样的。
(二)对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1、对中国社会起了破坏作用。从社会经济来说,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但它对部分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经济的萎缩,部分农民因此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内战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经界变形。这个过程就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这些对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多少有点好处。
2、地方政权的自立倾向。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由此,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另统制的自立倾向。这对于削弱中央集权起了很大作用,原来的政治体制就不能不发生变化。
3、太平天国对以后政治力量的影响。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的影响。如对康有为的影响;对孙中山的影响;对洪秀全的影响等。
五、试述中国现代外交观念的产生和逐渐发展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外人交涉的机构是外交意识的萌芽。
1、理藩院和礼部。这是处理中国外交的机构。这种机构的设置是中国与外国外交关系不平等的体现。
2、五口通商事务。第一次战争后至第二次战争前两江总督接任五口通商的外交大臣。这一机构的设置表明清朝所理解的外交只是五口通商并且两江总督是兼任此职并不引起重视。
3、总理衙门的设立。1861年成立。它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个名义上专管外交的机构。这是跨时代的大事。成立后,衙门也做了一些大事。如外国派遣一系列使团,从而发现了广阔世界。清朝也向英国设立常驻涉外使馆,稍后也向德国、法国等派出领事和副领事。可见,经过以上措施确立中国的外交机构。
六、现代革新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其体现
答:(一)现代革新思潮产生的背景:
西人通过第二次战争由沿海深入内地,形成华洋杂处的局面,从而引起一系列观念的变化。与此同时,某些腐旧而且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二)现代革新思潮的体现:
1、以“洋”代替“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用“夷”来称呼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但《天津条约》中对“夷”的使作了限制。这是洋与夷替代的交接点。这一替代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两种不平等(称外国人从夷转变为洋,称西方人从西人转变泰西)强调西方侵略者对我们的不平等,但同时又把中国封建主义以夏傲夷的不平等置于视野之外。
2、反映革新思潮的议论和著作:(1)洪仁干的《资政新篇》。这是当时最完整的资本主义革新纲领,其中论述的内容,在许多地方实开早期改良派的先声。这一著作之所以能产生考,无疑是洪仁干在香港生活多年,较广泛地接触过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2)冯桂芬的《校分庐抗议》:这一著作反映了正在分化中的地主阶级对西方思想的吸取。冯桂芬在相海租界生活过,因此,他对西学要比魏源知道得更多一点;但冯桂芬又接
受过线装书的长期熏陶,这使他的文章又不同于洪仁干。在这一书中最能反映时代要求的是两篇文章:《采西学议》、《制洋器议》。(3)郑观应的《救时揭要》:郑观应是个买办,但富有思想,并因此而较多地知悉近代企业经营术,是当时操商贾之业而志不仅仅在货利者。这一著作涉及很多东西,例如华工、习俗等等,具见经世之意。里面有反映时代的内容。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提出轮船要“进”须由官办变商办,在当时的较多地表现了对经济的关注和见解的内行,看到公有公营企业是办不好的。此外,他还提到在国外设领事的问题。其若干主张早于实际的历史进程好多年。(4)容闳向洪仁干的提出改良政府、军队、改变教育体制、举办洋务等七条建议。
七、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如何理解洋务派的进步性和洋务运动的艰难性?
(一)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前期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如曾国藩的安庆的内军械所、曾国藩与李鸿章的上海江南制造局、李鸿章的金陵机器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局。这四个主要的新式军事企业。
2、后期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高局、滦州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唐胥铁路、湖北织布局。
3、创建科技文化教育:(1)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事业的开始。(2)译书。主要是京师同文馆翻译西方书籍。(3)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标志着中国走向世界了。其中著名的有詹天佑和严复。(4)创办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等。
(二)洋务派的进步性:洋务派的出现,标示了中国地主阶级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分化。在两千处的历史上,中国曾不止一次地区性出现过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务实济世的努力因多少有利于当时的社会而受到后代历史学家和称道。但归根结底,地主阶级改革派是传统之内的改革派,他们的改革体现了传统社会的自我复兴和振兴,然面复兴并不能打破旧有的循环。与之相比,洋务派却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时代的逼迫和造就,他们的改革主张,常常已经别具面目了。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因此,洋务派的产生,意味着凝固的硬壳绽开了前所未有的裂痕,以此为起点,几千年的封建地主开始分化了。
近代百年,中国社会处中西折冲之局的人们中有三种不同类型。一是文祥那样的人。他能正确认识议会和议院的作用,超过改良派的想法。二是耆英那样苟且办国事的人。三是徐
广缙、叶名琛那样以顽固派为倔强的死硬派。把这三种人相比,文祥是最好的。所以洋务也最好。
(三)洋务运动的艰难性: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每一件带有创置意义的举措设施都曾招来詈责,激成争论,他们常常在反对声中艰难地出世,其中一部分又在反对声中夭折。传统社会中守护夷夏大防的人们容不得这些东西。在他们那里,即使“西用”依附于“中体”,其入门之途仍然处处障碍难逾。在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不仅有论辩,而且有忿争。这一类争论,比较大的先后有三次:1、1866年底,奕诉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算馆,招收30岁以下的正途仕人。这一建议,本是洋务事业发展之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自浸润于传统观念中的人们视之,洋务毕竟是“用夷变夏”,是一种有悖正道的东西。因此,它惹得守旧官僚们肝火极旺,起而攻击痛诋。在沉重的惰力压迫之下,一些本来有意入馆学习的科甲人员也退缩回去,主持洋务的奕诉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