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柳永
【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上片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
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拟把”、“强乐”三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
态度:“终不悔”。“为伊”,方始画龙点晴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那“盈盈仙子”(《曲玉管》)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全词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描写心理充分细腻,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
以升华。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草烟光残照里青玉案 ·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该词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里,卒于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年六十八岁。青年时期他曾在家乡领导过民众抗金的武装斗争,南渡以后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但南宋王朝实行妥协投降的政策,使国家长期陷入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衰败局面。辛弃疾也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斥和压制。驰骋疆场,横刀跃马,“复神京”,“补裂天”的宏伟抱负没有得以实现,有为之年的大多时光在抑郁和忧愤中度过。
词的上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写元宵夜的灯火辉煌、车马喧闹、彻夜歌舞的欢乐场面。五彩缤纷的,悠扬悦耳的声,暗香浮动的味在夜月造就的背景下,杂会交织,欢乐似无极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犹言春风。“放”字既写出了彩灯被点亮的动态,犹如鲜花开放,也点出了东风化物的功效,笔调极富意趣。“花”指彩灯,喻其彩之美。“千树”则极言灯之多。“吹”字上承“东风”。此字颇有妙处,有“吹”才有“落”,有“吹落”才能写得出“星如雨”。“星”字喻写焰火的晶亮耀眼。这一句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迷人的焰火夜景。“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指配饰玉勒和雕鞍的骏马,“雕车”指镶金镂彩的马车。可见乘坐者并不是平民百姓,而是达官贵人,气派十足,场面宏大。“香满路”既言香气之浓郁,又衬托出车乘之众多。街道里,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香气四溢。“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即是排箫,因其声若凤鸣,故美称之。“玉壶”此处指月亮,喻其清润明洁。“光转”谓更深夜阑。“鱼龙舞”指装扮成鱼龙形状的表演。仙乐般的凤箫声,光洁明润的月光,热闹的鱼龙舞,好一派,好一个繁华盛世。上片的铺陈描写为佳人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开始仍以反衬的手法酿造气氛,但已开始涉及人物活动。“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插戴的装饰品。“笑语”写少女的情态,一边走一边
说说笑笑,天真烂漫。“暗香”即幽香,指少女所佩戴的香球或者香囊散发出的香气。不说人去而说“暗香去”,意思多了一层,意蕴增加了一层,笔墨也更加生动。观赏游玩的仕女,盛装丽饰,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她们并非作者之意中人。那么作者要寻的是怎样的人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指人之中。一个“寻”字乃笔下着力之处,点出了在人中急切寻觅的目光和神态。“千百度”犹言千百次,极写寻次数之多,亦言时间之长,更说明了精神之专注。单看这一句,似乎到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但作者笔锋一转。一个“蓦然”紧承“寻”字,点出了无意中张望,竟然发现了意中人的兴奋心情。“灯火阑珊”指灯火稀疏,并不‘热闹的地方。这样就把“那人”所处的环境与“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热闹情景形成了对照。同时也把“那人”的孤寂与游人的热烈形成了对比,从两组对照中,充分表现出“那人”不肯随波逐流,宁愿因此而被人冷落的品质。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追寻自己所思所慕的寂寞丽人,实际上在“那人”身上寄托着作者对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和对自己不受重用的愤懑。
全词风格柔婉,词句绮丽,意蕴久远,耐人寻味。谭献评《词辨》中有言“稼轩心胸发其才,改之而下则犷,起二句赋瑰丽,收处和婉。”词人以重笔渲染了元宵夜的繁华热闹,但最后却以疏淡的笔致写了对不居繁华,自甘寂寞的意中人的追寻,令人深思,难怪梁启
超指出此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看来是揣摩得颇有滋味的,很有见地。词的结尾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引申为“成大事业,做大学问”必至的最高境界,而使其更加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