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俄译本的误译分析
作者:李  莎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8期
    李莎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上海虹口200083)
    摘要:《前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传世之作。早在20世纪上半叶《前赤壁赋》就已经被译介到苏联。译《前赤壁赋》并非易事,“赋”的特殊文体特点和作家独具魅力的文风都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本文对《前赤壁赋》俄译本中的误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前赤壁赋;俄译;赋;误译;苏轼
    中图分类号:H3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8—0060—03
    在方梦之所编的《译学辞典》中,对“误译”是这样定义的:“对原著错误的翻译,在思想意义上或在文字上背离了原文。”
    在跨文化的文学翻译中,误译是很难被避免的,这些误译主要分为语言误译和文化误译,这些现象同样出现在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前赤壁赋》的俄译本中。中俄两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前者是发源于东方黄河流域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后者是国土辽阔、气候寒冷、兼有东西方文化双重特点的西方大国。语言上,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析语,而俄语则属于斯拉夫语系东斯拉夫语支,主要靠语言内部形式变化的表意的综合语,翻译中的误译也由此而起。
    《前赤壁赋》的两个俄译本,一为尤里安·康斯坦丁诺维奇·舒茨基所译(此文中的舒茨基译文皆引自:Мамаева.Р.Китай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Хрестоматия.Москв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учебн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инистерствапросвещенияРСФСР.1959.C426—427),二为汉学家戈鲁别夫所译(此文中的戈鲁别夫译文皆引自:Голубев,И.Фуокрасныхскалах.//diogenia.narod.ru/library/china.htm)。
    对《前赤壁赋》俄译本误译的分析,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和汉语语言的理解。
    一、语言误译
    语言误译主要是由于对原文语言的理解不到位,对原文中的某些词句产生了误解或者误读产生的。如: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Су-философсгостямивместеплылподКраснымистенаминалодке.(舒茨基译)
    Сгостеммыплыливлодке
    МеждудвухКрасныхСкал.…(戈鲁别夫译)
    “苏子”是作者苏轼的自称,此处舒茨基将“苏子”翻译成“哲人苏”并用第三人称手法译出全文,有欠妥当;而戈鲁别夫的译本虽然译成第一人称,但是也对“客”字的理解不当。其实,“客”并不只是一个人,而且通读全文我们也可以得知并不只有一位客人,所以将“客”译为单数也属误译。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Такмыпиливино,ивеселью,казалось,небудетконца,
    Апотомнабортаопираясь,мыначалипеть.(戈鲁别夫译)
    “扣舷”意为“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而译者却翻译为“手撑在船舷上”,这也是没有理解汉字中“扣”的意义所产生的误译。
    (3)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Изкорицыладья-о-о-си!
    Изорхидеивесло.
    Впустоте-чистоте-о-о-си-
    Мыстремимсятуда,гдесветло.(戈鲁别夫译)
    “溯流光”这一词组意为“逆着流水的泛光”,而译者却将此句译为了“我们努力划向明亮的地方”,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溯”字的用法,同时误读了“流光”的含义。
    (4)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Гораопутанарекою,густоголубела…(舒茨基译)
    此处“郁乎苍苍”并不是指山,而是指树木茂盛的样子。由于译者没有理解原文的意义,因此产生了误译。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ПодЦзинчжоуврагаразгромив,
    ПотеченьюспустившисьвЦзянлин,
    ПлылМэндэнавосток...
    Путьпроделаливтысячулитупоносныесуднаего,Небосиньзатмевалиполотницафлагов-знамен.(戈鲁别夫译)
    此处“舳舻千里”的意思为“其麾下的战船绵延千里”。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时,曹操用铁索将船相连,使北方来的士兵在战船上行走如履平地,因此战船绵延千里。此处明显为译者没有读懂原文的意思,而误译为“他的扁头船打开了千里之路”。
    (6)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ПоприбытьивЦзянлин,разливалонхмельноевино
    Ископьемнаконевосседая,сочинилэтистроки.(戈鲁别夫译)
    “横槊赋诗”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典故,曹操面对长江,手横长矛,吟诵诗句。“横
槊赋诗”的“横”字也很好的表现了这个动作。但是此处译者却按照自己的想象将其译为了“骑在马上手拿长矛”,是一处很明显的误译。
    另外,有些语言层面的误译并不是由于译者对原文理解有误,而是在表达时没有准确地将原文中的意义却用另外的语言传递出来。如:
    (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Вотсхватитьбылетящихмаговивитатьснимивместе!Вотобнятьбыблестящиймесяциотсрочитькончину!(舒茨基译)
    “长终”意为“永存世间,直至永恒”。此处译者译为“延缓自己的死亡”,虽然意思上比较相近,但是却有不同。既然是“延缓,延迟”,那么就是说依然还是会死亡,并不是变为永恒,成为不生不灭的。因此此处仍属表达上不准确的误译。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
    Этовечныйисточникживойкрасоты,
苏轼前赤壁赋    Мыимможемвладетькакхотим!(戈鲁别夫译)
    此处的“适”字,应该是“享用”的意思,而作者却将它译为“владеть”,个人认为有欠妥当。因为这个词在俄语中有“占有”的意思,苏轼原文中并没有将“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占用的意愿。因此此处表达有欠妥当,属于增添了新意义的误译。
    二、文化误译
    文化误译产生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会由文化民族性差异和文化时代性差异而导致。由于中俄两国传统民族文化差异较大,加之在《前赤壁赋》的俄译过程中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因此产生了许多由文化民族性差异而导致的误译。如: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ВгодВодыисобаки,осень,вполнолуньеседьмойлуны,…(舒茨基译)
    Такслучилось,чтоосеньюгодажэньсюй,
    Когдаужседьмаялунанаущербебыла,…(戈鲁别夫译)
    此处“壬戌”是采用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天干之壬属阳之水,十二地支中戌年对应十二生肖为狗年。或许因为舒茨基长期研究我国周易文化,对传统的干支纪年比较了解,因此他将壬戌译为了“水,狗之年”并做了注解为“1081г.”;而戈鲁别夫直接将其音译并也加以注解。这样的译法虽没有完全把意义传达到译文中,但可不算为误译。而对于下半句中的“既望”一词,两位译者却都没能领会。“既望”为望日后的一天,即每月农历十六。舒茨基将其译为“满月”,可能是由于明白何为“望”,而不懂何为“既望”。戈鲁别夫所译的就更不对了,他将“朔”“望”混淆了,译为了“月缺之时”,实属误译。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Мигодин—илуна,взойдя,подняласьнадводойсвостока;медленнопоплылаонамежКовшомиТельцомпонебу.(舒茨基译)
    Вскоренадвосточнойгоройпоявиласьлуна,
    Поплыла-поплыламеждузвёзд.(戈鲁别夫译)
    “斗牛”二字,舒茨基译为了“北斗星和金牛座”,戈鲁别夫没有译出具体位置,而是直接泛译为“星星”。
但是如果月出后徘徊于北斗星和金牛座之间,那么月亮就是从北边升起来的了,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据考证,“斗牛”不是指北斗星和金牛座,而是指斗宿和牛宿。斗宿不是北斗,而是南斗,在人马座。牛宿也不是指牛郎,而是牛郎所牵的牛,不在金牛座,在摩羯座。因此,这里应该译为“межСтрельцомиКозерогом”。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Вколеснице-ладьемыповетрулетимилетим
    Впустотуибезбрежность,неведаяестьлипредел.(戈鲁别夫译)
    此句的意思是“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Вколеснице-ладье”意为“在轮船上”。苏轼所处的北宋年间,还没有出现带轮子的船,即使是战船也是靠桨划动。何况前面提到苏轼与客人们乘的小船像芦苇叶子一样(“纵一苇之所如”),所以这里译为“轮船”显然是不合理的。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НоразвенетогдаМын-дэразбитбылЧжугэЛяном·(舒茨基译)
    此处译者舒茨基犯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错误。他或许读过《三国演义》,认为曹操在赤壁败给了诸葛
亮,因此没有考虑原文中所写的“周郎”二字。但是历史上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并没有参与其中,曹操对阵周瑜,且兵败于赤壁。《三国演义》写于明代,而《前赤壁赋》写于宋代,且原文中本就是“周郎”。译者错将小说当做了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