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妹篇,记的都是月夜游赤壁。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明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主要写初冬的山水草木“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一样的赤壁景,境界却不相同。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月白风清”、“如此良夜”短短几行文字,既隐伏游兴,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了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显异采。第二层是全文的重心,写独自登山的情景,句句似诗如画,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如临其境。“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些峭拔、奇异的惊险情景,使苏轼产生了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半夜时分,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擦舟西去,使孤寂的作者再添悲悯。奇景抒怀,使文势跌宕起伏,并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第三层写在梦乡中见到了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和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
脱,结果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增添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语带双关,字面上是梦中道士倏然不见,深层内涵却是对前途、理想、追求、抱负感到渺茫。
本文是苏轼苏轼前赤壁赋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第二次游览赤壁所作。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从《前赤壁赋》看,作者当时还是乐观心情占上风,而从《后赤壁赋》中可以明显看到,作者已经有了一种孤傲的心境。《后赤壁赋》虽然依然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但思想情感较之前赋来说悲凉了不少。
《古文观止》中评价《后赤壁赋》:前篇写实情实景,从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两篇《赤壁赋》在思想情感及艺术特点上都有着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谪居黄州时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这也正显示了苏轼作为一代文人的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