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备课素材及课后作业
12 桥
【教材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
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写出了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了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作者介绍】
谈歌  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河北宣化第四中学就读。1970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看拼音写词语。
jiū chū lái    shēn yín    fèi huà
(        )  (      )  (      )
  2.同音字填空。
  sì  放(  ) (  )庙  (  )乎  (  )养
  jì (  )奠  肆无(  )惮 (  )往开来  万籁俱(  )
  3.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      )的野马  (      )的人们    (      )的脸
  (      )地喊      沙哑地(      )    痛苦地(      )
  4.给下面句子中的“失”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失:①失;②没有把握住;③不着;④改变常态;⑤违背;⑥没有达到目的;⑦错误,疏忽。
  (1)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以免造成失误。(  )
  (2)看到山洪咆哮而来,人们都大惊失。(  )
  (3)老支书没有失信于人家。(  )
  (4)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  )
  (5)整个社会都很重视挽救失足青少年。(  )
  二、句段推敲。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
桥课文
  1.山洪咆哮着,像一受惊的野马。(      )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4.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一)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山洪是怎样咆哮的?请用“    ”在文中画出。
  2.比较下面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并说说理由。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3.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像一座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1.“她”指谁?                                                           
  2.她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指谁?                                               
  3.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                               
  4.想象写话。
  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读美文,回答问题。
  在你一生当中,必定走过不少桥吧!它们有木架的、石造的、混凝土筑的,也有钢筋的。它们的功用都一样,使你踏着它,走到河的彼岸。它们都是默默地卧在潺潺的流水上。
  有河的地方,就常有桥。当人们不耐于长久的舟楫,便架了木桥;当木桥朽时,便改为石桥;当石桥坏了,又筑起混凝土桥;混凝土裂了,再改成铁桥……所以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跟千百年后,几经变更,桥的样式与材料也将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它是一座桥。”一座让我们走、连起彼此、缩短距离的桥。
  人就是桥。从知识未开的远古,到科学昌明的现代;从短暂易朽的独木桥,到坚固耐久的铁桥;自贡献微薄的小民,到影响深远的哲人,我们都在搬运桥的角。上一代的桥毁了,这一代的桥又筑成了;这一代的桥朽了,下一代的桥又跟上了。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千年万年,人们就是这样将历史文化的种子传递下去。
  时代是洪流,我们就是这架在其上的桥。我们走前人的桥到对岸,又筑起我们的桥给下一代通过。我们知道:不论木、石、混凝土、钢铁,或是更新的材料,没有永远不朽的桥。但我们也知道:在这时代的洪流上,永远会有一座生命、历史、艺术、心灵的桥。
  1.“桥”的功用是什么?                                             
  2.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后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