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
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
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
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
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
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
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
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
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
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帽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
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
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
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
、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
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
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
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
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
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
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闻一多的故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
社会一旦,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
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
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
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
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性
芥川龙之介
蜘蛛正沐浴着盛夏的阳光,在鲜红的月季花下,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什么。
此时空中传来振翅之声,霎那间一只蜜蜂挨了揍似的摔进月季花朵里。蜘蛛立
刻抬眼望去。在白日静谧无声的空气里,依旧有蜜蜂振翅之余音,残留下微微波动。
不觉间雌蜘蛛已悄无声息,来到了月季花朵下。那时候蜜蜂已是满身花粉,将嘴伸进了饱藏于花蕊下的蜜汁里。时间在残酷的寂静中过去了几秒。
在鲜红的月季花瓣之间,就在沉醉于花蜜的蜜蜂身后,缓缓露出了雌蜘蛛的身影。这时,蜘蛛猛地跳到了蜜蜂的脖子上。蜜蜂拼命地振响翅膀,一个劲儿地想将敌人蜇杀。花粉一经翅膀的扇动,在日光下纷纷扬扬地飞舞起来。然而,蜘蛛依旧紧咬着不肯松口。
斗争是短暂的。
不久蜜蜂的翅膀便不再灵活,紧接着蜂足也开始麻痹起来,最后那细长的蜂嘴痉挛地向空中突刺了两三下。那便是这场悲剧的结局,是与人之死亡无异的残忍悲剧的结局。——瞬间之后,蜜蜂横尸于嫣红的月季花下,倒下时依然伸着蜂嘴。翅膀与蜂足各处,全都沾染上了芳香扑鼻的花粉……
雌蜘蛛却一丁点儿也不为所动,静静地开始吮吸蜜蜂的血液。
不知何为羞耻的太阳光辉将重返于月季之上的孤寂撕碎,照耀着取胜于杀伐屠戮而趾高气扬的蜘蛛。
酷似灰丝缎的肚子,宛如黑玻璃珠的眸子,还有像是患上了麻风病那般,一节节生得丑陋坚硬的节足,——蜘蛛就如“恶”之化身那般,将身子以令人作呕的姿态,久久地压在死去的蜜蜂身上。
这样极其残暴的悲剧,在那之后不知重复上演了多少次。可是,鲜红的月季花在难以喘息的光照与炽热中,依旧日日争相斗艳地盛放。
此间雄蜘蛛在某个白天,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在月季叶子与花朵之间的缝隙穿行,爬上其中一个枝头。枝上的花蕾被泥土的暑气蒸烤得快要枯萎,花瓣也因暑热而扭拧起来,散发出微弱的香甜。雌蜘蛛来到这里之后,便又在这花蕾与枝叶间不停穿梭。与此同时,无数雪白而富有光泽细丝,一边缠绕着枯萎的花蕾,一边逐渐绕在枝头上。
过了一会儿,那里便出现了一张如丝绸所结的圆锥形囊巢。令人目眩的雪白,反射着盛夏的日光。
蜘蛛筑完了巢穴,就在那华丽的囊巢底端,产下了无数的蛛卵。接着又在囊口织出一层厚厚的丝毯,自己一边在上面坐下,一边再织出一顶宛如薄纱般的帷幔。那帷幔就好像是圆顶阁楼般,只留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将这只凶猛的灰蜘蛛与白日的蓝天相隔开了。可是,蜘蛛这只产后的蜘蛛,在白大厅的中央,拖着瘦弱衰微的身体横卧了下来,好似将月季花朵、太阳和蜜蜂的振翅声音全数忘却了那般,她形单影只,陷入了沉思之中。
经过了几周时间。
这期间,在无数的蛛卵中沉睡的、崭新的生命开始醒觉。最先觉察到此事的,
是断食横卧于雪白大厅中央,如今已然衰老的母蜘蛛。蜘蛛感受到在丝织绒毯之下,不知何时已是蠢蠢欲动的新生命。于是她轻轻挪动着孱弱的脚,将母子相隔的囊巢顶端咬破。无数小蜘蛛争先恐后地从里边涌入大厅。倒不如说,就好像是那丝毯变作了成百上千的微粒分子,在到处跑动一样。
小蜘蛛们很快就钻出了圆顶阁楼的窗户,从透着日光与微风的月季花枝桠上一
拥而出。他们有的在强忍着酷暑的月季叶子上挤成一团。有的则充满好奇般地闯入了怀揣着香甜花蜜的层层月季花瓣之中。甚至还有一些去到了纵横交错于蓝天之下的月季花枝之间,早早地开始织起了肉眼难以分辨的细丝。如果他们能发出声音的话,那么这白日下的月季花,一定就像挂在枝桠上的小提琴那样迎风而歌,竞相争鸣。
可是在圆顶阁楼的窗前,瘦弱如残影的母蜘蛛,十分寂寞地独自蹲守。而且不
知这样已经多久,也不曾动过一下腿。雪白的大厅里泛起寂寞,掺入了枯萎月季花蕾里的香气,——产下无数小蜘蛛的母蜘蛛,在这于她而言既是产房亦是坟墓的薄纱帷幕屋檐下,因恪尽了母亲天职而体会着无边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死去。——这便是那个生于酷暑的大自然中,咬死蜜蜂,几乎是“恶”的化身的女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雌蜘蛛为线索展开叙述,,围绕雌蜘蛛捕食、育儿等描写,表现了其残
忍与伟大的双重性,与女性的一生有相似之处。
B.雌蜘蛛在听到蜜蜂的振翅声时,便开始构思捕捉蜜蜂的计划,先潜伏在它的背后,接着袭击它的脖子,最后吮吸它的血以致其死亡。
C.“不知何为羞耻的太阳光辉将重返于月季之上的孤寂撕碎”,显示出作者鲜明的
情感倾向,即对蜜蜂的同情,也烘托了雌蜘蛛的残忍。
D.“这样极其残暴的悲剧,在那之后不知重复上演了多少次”一句,揭示出自然界
弱肉强食的现状,表现了作者对雌蜘蛛暴行的不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旧有蜜蜂振翅之余音,残留下微微波动”,将听觉感受移用为视觉感受,写
出了蜘蛛极强的感知能力,增强了状物的表达效果。
B.文中描绘蜜蜂与雌蜘蛛斗争的场景时,将蜜蜂“拼命”地振动翅膀与蜘蛛依旧“紧咬”不松口进行对比,突显了双方力量的悬殊。
C.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如“无数小蜘蛛争先恐后地从里面涌入大厅”,将
小蜘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蜘蛛们充满活力。
D.蜘蛛“轻轻挪动着孱弱的脚,将母子相隔的囊巢顶端咬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
雌蜘蛛的衰老和雌蜘蛛对子女的那种无私的爱。
3.小说在描写雌蜘蛛捕食、筑巢、育儿、死去时,都写到了月季花,这样安排有
什么作用?
4.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