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成语故事
脍炙人口成语故事1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2 脍炙人口材料
  【发音】kuài zhì rén kǒu
  【出处】这个成语________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现在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好诗文。
  【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
  【反义词】平淡无味、鲜为人知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
  【成语举例】《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脍炙人口成语故事2
  【注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故事】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典故】如‘水声常在耳,山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闻一多的故事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
  【释义】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作品等
  【相近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反义词】平淡无味
  【押韵词】猪朋狗友、草入牛口,其命不久、积日累久、低头倾首、狠心辣手、万劫不朽、箪食壶酒、逆取顺守、侈纵偷苟、黄钟瓦缶。
  【示例】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成语例句】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长诗 《琵琶行 》中所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
  ◎ 脍炙人口的 《罗米欧与朱丽叶 》一剧被不少音乐家选作音乐作品的题材 。
脍炙人口成语故事3
  【成语】: 脍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脍炙人口成语故事4
  春秋时期,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哲,儿子叫曾参[shēn],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