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的励志故事
钱伟长的励志故事
导读:钱伟长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科学院院⼠,他参建了中国⼤学⼒学第⼀个⼒学专业,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励志故事⽹的⼩编给⼤家整理了钱伟长的励志故事,⼀起来看看吧。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学家、应⽤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学、应⽤数学的奠基⼈之⼀。作为中国科学院院⼠,他曾任上海⼤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段不完美的⼈⽣开局
1912年10⽉9⽇,钱伟长出⽣在江苏省⽆锡县七房桥镇⼀个贫困的书⾹世家。⼩时候,和别的孩⼦⼀样,他也曾在家附近的池塘⾥捉过虾、摸过鱼,为了⽣计,他还曾帮家⾥采过桑养过蚕、挑过花刺过绣。但是,他有⼀个和别的孩⼦不⼀样的⼤家庭--他的⽗亲钱挚和四叔钱穆(后成为中国国学⼤师)擅长中国⽂化和历史,他的六叔和⼋叔分别以诗词、书法和⼩品、杂⽂见长。在这些家⾥⼈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祖国浩瀚的⽂化。钱伟长在进⼩学以前就读过《⽔浒传》、《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历史名著。
这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某种程度上“救”了年轻的钱伟长。初中毕业后,祖母和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去捧邮局职⼯、铁路员⼯之类的“铁饭碗”,养家糊⼝。但是这⼀主张遭到钱伟长⽗亲和四叔的反对。渴望继续学习的钱伟长,为了减少奶奶和母亲的反对⼒度,就拼命帮家⾥⼲活。幸运的是,他和⽗亲以及四叔赢得了“胜利”,最后还是争取到了读⾼中的机会。
侥幸升上⾼中的钱伟长学得很苦。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的⼩学和初中是断断续续的,因为经常遭遇停学逃难,11年的⼩学初中⽣活,真正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五年。因此,他的数学只学了⼀点点,物理和外语也没有学过。
好在,他遇到⼀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严⽼师。严⽼师经常为他开⼩灶。在⾃修室熄灯后,钱伟长就和严⽼师⼀起到他的办公室挑灯夜读,⾼中三年养成的“开夜车”的习惯⼀直陪伴着钱伟长后来的科学研究。
也恰恰是这段磨难,练就了钱伟长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坚韧刚毅的品质。
“九·⼀⼋”事变改变了钱伟长的⼤学路
1931年夏天,钱伟长⾼中毕业,他再次⾯临失学的境地。然⽽,机遇似乎很眷顾他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上海天厨味精⼚创办⼈吴蕴初先⽣那年决定设⽴“清寒奖学⾦”,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中毕业⽣上⼤学。钱伟长抓住了这个不可多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个⽉内在上海分别参加了清华⼤学、中央⼤学、浙江⼤学、唐⼭铁道学院和厦门⼤学五所⼤学的⼊学选拔考试。原本是打算多争取被录取的机会,结果,钱伟长居然都考中了。在时任北⼤教授的四叔钱穆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清华⼤学。
那年9⽉10⽇,钱伟长⾛进了清华园。历史系的陈寅恪、中⽂系的朱⾃清和闻⼀多都喜欢上了这个⽂史知识积累都不错的“才
⼦”,最后他选择了中⽂系。
刚刚⼊学,震惊中外的“九·⼀⼋”事变发⽣了。⽇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地。在⼀个秋风萧瑟的⽇⼦,钱伟长和班上的同学⼀起⾛进了圆明园,实地感受了⼀段中华民族曾经的被侵略的屈辱史。曾有“东⽅凡尔赛宫”之称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已是满⽬疮痍。看到那些,钱伟长震惊了、愤怒了,决定弃⽂学理,他要研制飞机、⼤炮,要科学救国。
从圆明园回来的第⼆天,他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要攻读物理系。吴有训教授查看了他⼊学考试成绩后,对他说:“你的数理化总共得分25分,中⽂考这么好。你还是读中⽂系吧!”
“我读物理是为了将来为祖国造坦克,造⼤炮,是为了救国。”钱伟长说。
“学⽂也同样可以救国呀!”吴有训反驳说。
钱伟长并不接受吴教授的逻辑,他就是要读物理,⽽且他有他的招。从被拒绝的那天起,吴有训⾛到哪⾥,钱伟长就跟到哪⾥。没办法,吴有训教授有条件地让了步:“你先试读⼀年,在这⼀年中,化学、物理、⾼等数学这三门课,你每门都要能考70分,才收你。若有⼀门考不到,就转回⽂学院。”
这个条件虽然很苛刻,但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对于有“追求”的钱伟长来说。从此,这个⾝⾼只有1.49⽶的⼩伙⼦拼了命,开始恶补数理化。在同学们那⾥,对他的印象就是,天天躲在⼀个⼩⾓落⾥,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演算。
那段时间,他⼀天最多睡5个⼩时。早晨5、6点起床到科学馆去读书,晚上学校10点熄灯后,他就躲在厕所的⾓落⾥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
⼀年后,钱伟长成功地越过了吴教授给他设定的门槛--通过了物理系的考试。和他⼀起转进物理系的有五个⼈,他是唯⼀⼀个留下的⼈。四年后,他更是成了清华⼤学物理系最出⾊的学⽣。
为了科学救国,曲折踏上留学路
1939年,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由中英庚款会组织的第七届留英公费⽣。那年9⽉2⽇,途经⾹港赴英时,他搭乘的去英国的客轮被扣作军⽤,第⼀次留学夭折了。那年12⽉底,中英庚款会第⼆次通知钱伟长等在上海通过海运转去加拿⼤留学。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去了。上船后,钱伟长等⼈发现护照上有⽇本签证,他和⼤伙认为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本帝国主义的愤怒。他和很多⼈⼀起把护照扔在黄浦江⾥,携⾏李下船登陆,第⼆次留学也就此夭折。
1940年8⽉,钱伟长⼀⾏⼈第三次接到通知,他们再度乘船去加拿⼤多伦多⼤学。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绝不是为了⾃⼰,也不是为了家庭,⽽是⾛向⼀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多伦多⼤学,由于在板壳统⼀内禀理论⽅⾯取得的巨⼤成就,钱伟长得到了世界导弹之⽗--冯·卡门的赏识。
1942年,钱伟长被冯·卡门召到⾝边,在美国加州理⼯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后研究。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当时已是冯·卡门助⼿的钱学森合作,共同完成了美国第⼀枚导弹的设计⼯作。
⾝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谨记周培源⽼师的话:“⼉不嫌母丑,⼦不弃家贫。”他是炎黄⼦孙,他时刻准
备⽤所学报效祖国。
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劝他留下,⽽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和不曾见⾯的6岁⼉⼦为由,申请回国探亲。1946年8⽉6⽇,这位⼀⼼报国的动⼒学家只随⾝带了简单的⾏李和⼏本书籍,⼀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清华园。
并不平坦的报国路没能阻挡炽热的报国情
回国后,为了培养更多科学救国的⼈才,他⼏乎“承包”了清华⼤学、北京⼤学和燕京⼤学的应⽤⼒学、材料⼒学、理论⼒学、弹性⼒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程学报》主编,承担审稿⼯作。这⼀时期,他在科学理论和⼯程技术上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除此之外,钱伟长还开创了中国⼤学第⼀个⼒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本弹性⼒学专著。闻一多的故事
但是,他的科学报国路并不平坦。1957年1⽉31⽇,因为在《⼈民⽇报》上发表的《⾼等⼯业学校的培养⽬标问题》⼀⽂,提出了与苏联教育思想相悖的不合潮流的见解,他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了教职。
钱伟长经历了⼈⽣的⼜⼀次重⼤转折。但是,这并未能阻⽌他对教学与科研的追求。他把⼯作转⼊“地下”。⼀些懂⾏的专家请他开设各类讲习班,诸如为北京地区冶⾦学界讲授“晶体弹性⼒学”、为航空学界讲授“空⽓弹性⼒学”、为⼒学界讲授“颤振理论”……他的这些系统讲座为应⽤数学和⼒学领域培养了⼤批⼈才。
1968年,钱伟长被下放⼯⼚做炉前⼯。他没有抱怨,⽽是和⼯⼈们⼀起,⾃⼰建造了热处理车间。他发明了⼀种杠杆设备,可以让⼯⼈轻易地拿起52公⽄重的铁棒。他还和⼯⼈们⼀起设计制造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之后,钱伟长接到周恩来总理特派的任务——研究坦克电池。可是,钱伟长只有学⽣时的化学基础,他并不懂电池。为了研究
坦克⽤的⾼性能电池,以解决我国坦克“⾛着⾛着就停了”的问题,他骑着⾃⾏车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电池有关的单位。查了三百万字的资料,花了⼀年多时间,终于研制出了⽐美国通⽤公司产品性能更⾼的电池。
钱伟长⾝处困境却研究不辍,他追求科学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他把⾃⼰的⼀⽣毫⽆保留地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的强盛与发展。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弥坚,这就是他⼈⽣的完美⼒学,⽆名⽆利⽆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这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作为“三钱”之⼀的学界巨星,钱伟长提出的“浅壳⼤扰度⽅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程”;在圆薄板⼤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扰度为⼩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法”。这些科研成果是后⼈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般的爱国情怀,实现了科学救国的伟⼤抱负。
他是我们抬头仰望着的星空中的璀璨星⽃。他献⾝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强不息、安贫乐道的⽓节,探索真理、勇攀⾼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民族不断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