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环境保护诗词佳句
1.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出处:明·胡文焕《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原文:“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释义:前辈栽的树,要过几辈后才能长大成荫,后人才能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也比喻:目前进行的工作,可能要在以后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效益和价值。
用法提示:这句话的比喻义比较多,所以用到的地方也比较多。在公文写作中,在说到生态环境的时候: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只有从现在开始保护好环境,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之地。我们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其他方面,如用于退休职工大会上的发言稿或者看望老一辈工作者时,这句话可用来表示尊敬和谦虚;在强调一个项目的重要性或者一个公司的长远发展时,也可以用这句话。这句话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同小异,可以斟酌着用。
2.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出处:唐·白居易《鸟》。原文:“谁道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后一联亦作“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
释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妈妈回来呢!希望大家换位思考,保护动物。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非常适合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从保护动物角度切入,扩至整个生态圈。比如,“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3.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原文:“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
释义:索取物产有限度,使用物产有节制,才能经常充裕。比喻:做事、用物,不可过度,伤了根本。
用法提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从正面告诉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物产资源,或者其他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这样才能常保富足。在公文写作中,如果你想反着说也可以,那就用“取之无度,用之无节”。类似的成语还有“竭泽而渔”。这句话如果是放在段首,可以加上“则常足”;如果放在句中,则不用加。比如,古人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相对而言已显得非常丰富,但是古人“有度”“有节”的智慧,对于我们践履低碳环保、发展循环经济仍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4.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原文:“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释义:河边的草地上草儿青绿一片,园中茂盛的柳树郁郁葱葱。形容春夏时节一派绿的清新景象。
用法提示:《古诗十九首》的神秘不仅体现在写作时间不定、作者不定,甚至连作者的性别都难以确定。就拿这首诗来说吧,男子也完全可以写出如此婉转缠绵的闺妇忧思。尤其
是“柳”这个意象,因为读音近“留”,所以经常用在离别的场景之中,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描绘春夏时节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比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此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达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还为构筑人类理想中的心灵家园和宜居环境提供参照。
5.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原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释义: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漫了整座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形容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
用法提示:《文心雕龙》是一部注定要青史留名的作品,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言辞优美,可谓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公文写作中,这一句可以用来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比如,“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白描诉说的情感,超出了对人与自然在物质层面和谐共处的认识,进一步开始观照人心,在游山玩水中引发出家国情怀,不断丰富人与自然的关系。
6.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
出处:近现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原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释义: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事物都带有自己的主观彩。形容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情其实是相通的。
用法提示: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他在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以崭新的眼光对我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尤其是他的“三种境界说”,更是脍炙人口。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表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保护自然、建设生态的必要性。比如,“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生态和文明形态。同时,人也在不断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
7.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出处: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释义:流水像一条带子似的护着田地将丛绿环绕,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送进门来。形容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用法提示: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散文著名,诗歌写得也是极好,尤其是他晚年的诗歌,更是首首精华,因此被后人誉为“王荆公体”。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和“三农”问题之一的农村建设方面,以描写或者展望建设成果。比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希望所有散落在大地上平凡的村庄,都能拥有如此诗意的风情;所有生活于此的善良人们,都能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归宿。
8.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出处:东汉·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释义: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势也很旺盛。形容草木十分繁茂。
描写动物的诗
用法提示:《步出夏门行》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凯旋时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一共四首,除了这首《观沧海》,其他三首分别是《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增绿方面,可用于形容今昔对比,也可直陈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比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