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竹子的诗词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王维《山居秋暝》
2、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唐·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3、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李峤《风》
6、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
7、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汉·卓文君《白头吟》
8、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9、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0、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
11、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五代·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1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3、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明·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14、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唐·王建《雨过山村》
15、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宋·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16、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唐·李世民《元日》
17、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18、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唐·柳宗元《渔翁》
19、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20、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竹影
2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2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3、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
24、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25、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26、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7、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8、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29、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30、竹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3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3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33、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34、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3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36、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7、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3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39、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40、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41、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42、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暮春归故山草堂
诗》
43、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44、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5、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范成大《喜晴》
46、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47、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48、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陆容《满江红·咏竹》
49、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5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51、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52、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曹组《卜算子·兰》
53、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54、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55、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56、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57、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58、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59、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60、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61、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62、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63、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64、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