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设计思想
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
二、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两者的转化;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验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科学品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4、科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活动重点
1、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建立起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培养对比思维的能力。
四、活动难点: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条件的探索。
五、活动模式:引导──探究──发现。
六、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活动目标,插入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青海湖美丽的风景,配音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最后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盐,是不是一直变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初中化学知识点
讨论后说:"不会,盐放多了就不能溶解了。")
师:是这样的吗?
生(讨论):不信你试试看。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们不仅用食盐做实验,我们还用另一种物质──硝酸钾来实验。
[投影1](活动一)
   [活动一]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
[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一进行学生实验。(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
[投影2](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提出)
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二)通过实验探究与讨论,学习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
师:要想让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剩余的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
生(讨论):热水中可能溶解得多,水多的时候也能溶解得多。(这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动手给溶液加热或加水了)
[投影3](活动二)
[活动二]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
   [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二进行学生实验。
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应如何完善?
生: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这个概念还有缺陷吗?还有什么地方不够严密?如果一杯水中氯化钠不能溶解了,其他物质还能再溶解吗?
[学生议论]学生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学生也想到用实验来探究,但却困惑于如何能确定新的物质在溶液中是否溶解。
[教师引导]使用一些有的物质的溶液。
[投影4](活动三)
[活动三]概念中的注意点
   [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3)这种溶质达到饱和时,其他物质可以溶解。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三)通过探究与讨论,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一般规律
师: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寻求方法,学生以
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探索转化的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适当地给予指导。)
[师生交流]小组的学生代表投影交流,展示和汇报他们的方法。
[投影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一般规律)
生1:有没有温度越高,溶解的反而越少的物质?
生2:有,氢氧化钙。
师:对。(学生热烈鼓掌)
    师: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与不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转化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学生很快讨论并说出了正确的方法)
(四)通过实验探究与讨论,学习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与浓或稀的关系
师: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但是,是不是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同样,稀溶液是不是就是不饱和溶液?
[实验探究]探索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活动四]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与浓或稀的关系
(五)全课小结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同学们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认清了概念中强调的三个重点,学会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一般规律,掌握了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能用刚才学过的知识简单地说明海水晒盐的过程吗?
八、活动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本课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因此这节课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理解概念的活动方案,通过实验的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概念,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
题。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九、自评
这节课是一堂充满探究的课。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情境,不断地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中去。教师教会了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索性的实验加以论证。
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探究课的开展,就是要注意处理好探究学习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要合理地探究和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多指导少指挥,多参与少包办,不断提高教师理解和组织实施的能力。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要充满理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溶了等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
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 学生比较感兴趣, 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两个条件 ,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 ,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