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春》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春》是七年级上册第1课,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对于修辞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诗意的语言比较陌生,对于作者采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抒发了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体认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师通过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认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情感"。
    3.通过对文章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探讨,体认作者在《春》中“清隽简约,贮满诗意,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文章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探讨。
    难点:体认作者在《春》中“清隽简约,贮满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趣导入
    1.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
    提问:
    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注解①并补充相关材料)
    2.展示课题并展示作者简介: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作者名字——朱自清;自主读作者简介,并指派一名学生大声读。
    环节二、以读促学,理清思路。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文章,读准字音。
    2读:学生个人分段朗读,感情朗读,纠正误读。
    3读:教师朗读课文,停顿提示学生课文思路。
    4读:学生听录音带朗读,体悟感情,感知内容。
    分析提示: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学生活动:1.按要求读课文;2.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晓文章大致的结构:盼春——写春——赞春。写春则又写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中的人们。
    环节三:初步体认作者情感
    把你认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语句读出来,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思考并读出。可能每一个人出的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读以及分享体认作者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
    这篇文章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认知上的情感基础。
    环节二、通过鉴赏语言,进一步体认作者情感和文章诗意语言。
    1.叠词。〖首先以盼盼着,盼望着为例读——感受——说情感;其次学生类似的词,再读——感受——说情感,教师总结:叠词(叠词的好处就是使语言更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情感性。)
    2.用字。以绿字为例(“树叶子却绿得发亮"中“绿”字用得好呀,妙呀。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生动不生动?形象不形象?可它不是朱自清先生的原创,我们有一句诗词叫做“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两个绿有异曲同工之妙呀。“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青"字也用得好呀。“青”原本是名词词性,在这里被活用做了谓语。但是却极具形象性,你尝试能换一个字也能达到这个效果吗?例如诗中名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青”的妙用就在此。朱自清先生语言的古典韵味也在这里。他是受过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又受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篇文章也能窥探一二。同学们文中还有没有你喜欢的字,拿出来赏析一下。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朱自清先生语言讲究炼字,这是他诗意语言的一大特。)
    3.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同
时又把春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鸟儿拟人化。朱自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用得新颖奇特、生动形象。同学们在其他文段中一你喜欢的修辞。“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拟人的使用,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增添了灵性和情感。无论是直接诗句的引用,还是各种修辞手法,都使得《春》这篇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他诗意语言的一大特。)
    4.句式(这篇文章句式上也非常有特点,我们以“迎春图”为例赏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特点。句式上来说就是长短句的使用。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大量运用短句、散句和口
语句式。所谓短句就是与长句相对的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它的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散句是与整句相对的结构不整齐,句式各种各样,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它的效果也是灵活,不呆板不单调。文中大量运用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同学们还能到其它的吗 短句的例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散句的例子“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口语句式比比皆是,相对而言书面语句式主要表现在两处“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长短句的结合,整散句的交错,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的运用都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在语言上的功底。朱自清巧妙地将古典诗词的句式应用到自己的文体当中,不露痕迹,自创一格,是他诗意语言的一个秘密武器。)
    5.诗情画意(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这些表现在哪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春风图里,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这么一幅画面?我们仔细想来与“几处
早莺争暖树”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这句与“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有点取材于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学生活动: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5.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设计意图:
    1.使学生掌握叠词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情感性。
    2.使学生知道朱自清先生语言讲究炼字,这是他诗意语言的一大特。
    3.无论是直接诗句的引用,还是各种修辞手法,都使得《春》这篇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他诗意语言的一大特。
    4.长短句的结合,整散句的交错,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的运用都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在语言上的功底。朱自清巧妙地将古典诗词的句式应用到自己的文体当中,不露痕迹,自创一格,是他诗意语言的一个秘密武器。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环节三、总结全文
    1.朗读 描写春天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