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1、 要分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一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但这些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塑造的典型形象,次要人物是为这一典型形象而服务的陪衬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对于把握小说的主题至关重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1.据文题判断。因为题目一般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直接表露。如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等,题目中出现的人物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2.据小说的主题判断。看作者是通过对哪个人物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主题的。如《七根火柴》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卢进勇,一个是无名战士,谁主谁次,要看人物在体现中心思想上的地位。无名战士向战友拿出自己用生命的代价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在长征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见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卢进勇是次要人物,卢进勇是无名战士的观察者,同时又对他起烘托作用。 
3.据小说的具体内容判断。看作者刻画的重点是哪个人物,看作者对人物是采取正面刻画还
是进行反衬。《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作者对深知官场内幕,诡计多端,趋炎附势的门子的刻画,是为了反衬贾雨村的奸诈圆滑、虚伪阴险、忘恩负义。因此贾雨村是主要人物,而门子是次要人物。
.要明确人物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 
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还要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因为一定的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并和环境联系在一起。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进一步深化主题。如《社戏》里对“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赶往赵庄看社戏的一段场景描写:碧绿的豆麦,朦胧的月,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扑鼻的豆麦清香,点点的渔火绘制成的水乡月夜行船图,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孔乙己》开头几段对鲁镇酒店大致情况的介绍,就是对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对咸亨酒店的格局,从“长”与“短”,“坐”与“站”,“里”与“外”不同人物的身份、穿着、喝酒方式等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状况。从“每碗涨到十文”看,可知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从“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反映了人情的冷漠。此外,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作者更从多方面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如孔乙己虽读过书,但未进学遭人嘲弄
讥讽;而有钱有势的丁举人却可以作威作福,私刑拷打孔乙己。“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实际上是变态的世人心理反映,而这一切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的社会环境。这正是孔乙己悲剧演出的舞台,也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3.要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等。其中具体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指小说中对人物的体态、容貌、神情、 衣着、服饰等的描写。这些往往与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思想性格等有一定的关系,阅读时能准确地到作者对人物所作的外貌描写是很重要的。作者对人物作外貌描写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集中一两处,往往是在人物出场时加以浓墨重彩作描写。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出场时,作者用了整整一大段文字,从他的身材、面孔、衣着服饰、手、神情等全方位地做了精细的描写,突出了闰土外貌的变化,与少年闰土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反映了旧中国农民日趋破产的悲惨命运。二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次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如《
一面》就由远到近,由模糊到清晰,由表及里,四次描写鲁迅的脸、头发、胡须、衣着,突出了这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瘦”的外貌特征,歌颂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2.语言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往往是他内心世界的表露,读者往往可以由人物的语言看出人物的性格。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用的人”“癞哈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等。充分表现出胡屠户欺贫贪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孔乙己》中孔乙己否认偷了别人的书时说的“窃书不为偷„„”“偷”与“窃”本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孔乙己说“窃”不能算“偷”,勾勒出他自欺欺人、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
3.动作描写:人的动作也是人的思想、品德、性格等最直接最 具体的体现。看一个人的动作就可以了解他的精神面貌,洞悉他的灵魂。在文章中多体现在一系列动词的恰当选用上。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初到咸亨酒店喝酒时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在那些嘲笑他的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的神情,若改用“拿出”或“掏出”都没有这种效果。在《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送银子给胡屠户时,胡屠户非常贪财,可又不能不推让一下,“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个“攥”字写出了胡屠户生怕银子又被范进
拿了回去,一个“舒”字是他慢吞吞的动作,是他虚伪的推让,活画出他口是心非的嘴脸,讽刺意味十足。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描写能生动具体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它是让作品中的人物敞开自己的心扉,直接披露心灵奥秘的一种写法。如《驿路犁花》中写道:“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溢的梨花林里散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布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梦境幻觉正表现了“我”对助为乐的哈尼族小姑娘的喜爱之情。《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在付钱时看到叔叔“又老又穷苦”,“狼狈不堪”的脸,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写出了“我”的同情怜悯和对父母的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又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遭到大骂后,在归来路上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表现了范进对功名的追求真是如痴如迷,以致于中举后过分惊喜而发疯。
5.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典型意义的情节、动 作、神态等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它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的个性特征,更为深刻地表
现人物性格。如《分马》中写了一段老孙头在分马过程中骑上自选的烈马而摔跤的事,重点描写了“骑马”和“摔跤”以及被人取笑的场面,其最精彩处在于对老孙头打马细节的描写。你看他“一手轮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这个细节动作十分传神,老孙头想打马,是因为被马摔痛,又被众人取笑,心中有气;舍不得打,是因为他爱马,在这以前给人赶了一辈子大车,却从没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马。如今解放了,终于分到了一匹属于自己的好马,他怎能不高兴,又怎能舍得打它呢。这个细节传神地表现了这个翻身农民的性格特征。
总之,小说中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除了在教师引导下去学习、去赏析外,平时更需要在阅读,甚至是在精读的过程中去慢慢品味和领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阅读水平。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一、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以《药》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又如该文结尾一段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
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和人物的感受的:“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啊!妈妈,天晴啦!”试想,黄淑英此刻是走向刑场,而她感受到黎明前的雪野是一个粉妆的世界,因为她正是为这无限美好的江山而献身;她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无比坚定,所以她看到寥落的晨星,就惊喜地呼告;“啊!妈妈,天晴啦!”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
3、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从小说标题可看出,对风雪的描写,自应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
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