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对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天人合一”思想与“风水”思想进行简析,并探讨了在其观念影响下的传统人居环境规划以及这种思想对今天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人居环境、规划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地表空间,也是经过人类主观改造的自然空间。换句话说,人居环境就是人通过与自然环境产生紧密联系后产生了物质性与文化性的作用效果,使自然环境“人化”。
  1. 天人合一思想
  从人类脱离原始社会,建立等级社会即夏朝开始,人们就开始了人居环境的建设。然而,早期的等级社会并没有理论性的指导,只是人们凭着感觉去建造。而周朝的建立,《周礼》的完成,使人们开始有迹可循,建筑有了理论指导。这时候的思想只是简单的概括人居环境,并未真正产生“天人合一”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大解放、大发展,这一时期,儒、墨、名、法等百家争鸣,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极大地进步,建筑理论亦然。儒、道两家思想对人居环境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信奉天是人的根本,人性的极致就是追求天性。故而孔子认为“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于予”人能够效法天道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孟子也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而汉代的董仲舒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更是将“天人合一”大胆的提了出来。道家主张“无为”,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顺其自然,不以人力大力更改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触道。虽然这些思想的诞生并不是为了建筑而诞生,但是历代统治者将这些思想传播的时候,一些建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应用这些思想。这些我们可以从天坛、园林、乃至民间百姓的建筑中看出。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学中,则是大大小小的建筑。虽然我们的先人们处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古人在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超出了我们许多。无论是散布在郊野的乡村建筑还是在都城、皇宫、园林等的建筑中,处处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都城为例,历代都城的规划与建造都以选址为第一要务。事实上,每一个朝代的都城选址都是经过专人的严密推理。严格遵守天人合一的原则,力求风水三昧。
  《易经》中写道“天父地母”“天地感万物而万物生”,因而,可以看出古人将天地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以父母遵之。这种思想反映到建筑中就是“效法天地”“天人合一”。由此可以看出古人自然环境的开采一方面受到生产力的限制,另一方面未必没有这种敬畏的心理。在某种角度上看,这些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在今天,城市的畸形发展,城乡矛盾,人口压力大,环境污染等等早已将我们的自然压的喘不过气来。我们的发展固然可喜,但如果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这不免反思了。古人尚且知道天人合一,尚且注重保护自然生态,而我们的所作所为早已背离了这种思想。可见,生产力在发展,而思想早已退化到原始社会了。
  2. 风水思想
  风水思想的诞生与鬼神无关,但却又与鬼神之说紧密相连。风水思想的诞生与老子对世界本源认识的阴阳有关,然而,真正为风水下定义的确实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风水思想的诞生是极早的,是与我们大河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我们中华民族是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大河文明,人们的生活、耕种、收获与天地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天地人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在农业方面,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早期的哲学思想萌芽。而风水理论就是在这种思想体系中产生,也可以说风水思想就是古人对莫名天地自然地一种敬畏思想,希望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然,从而去灾免祸。
  风水的概念在原始部落时期就有了体现。至少在《诗经》、《周礼》等书中以及早期占卜等就可以看到。而这种思想的发展在春秋战国并未真正显现出来,反而在汉朝中有了真正发展。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有《人副天数》一篇,其中讲到“唯人独能偶天地”,指出人与天地想参相得,这已经算是风水的理论概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董仲舒所提。而到了魏晋时期,郭璞著作写出,风水真正的演化出来。在其后,各种阐释风水的书籍层出不穷,风水也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风水,风水,讲究有风有水。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在许多中国古典的建筑中,依山傍水,秀丽异常。事实上,无论阴宅还是阳宅对风和水的要求都很高。因为风和水都是生气的象征,只有在流动的生气中生活才能健康而长久的生活。同时,风水之学颇受先秦中“四象”观
念的影响,十分看重“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当然这也与五行学说有关。至今仍被我们所称赞的传统四合院就是按照这种模式所建造。事实上,仔细观察中国所有古典的建筑,都十分注重院子,基本上在我们能看到的建筑里,小到穷人家居建筑大到皇城、都成建筑都是讲究四四方方的院落。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都能看出风水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风水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人的建筑规划中有着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重视对居住地的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的保护。陵墓、寺庙、名山大川更是如此。古人在寻求自身舒适享受的同时也积极保护自身周边环境,以求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也因此,中国园林等建筑的发展越发精巧、别致,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符合现代人的挑剔眼光,从而在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当然,古人的建筑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自然中的很多地方并不适合人类的发展,人类同样将它们改造适合我们,这破坏了环境,却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
  3. 当今规划及应对
  新时代下,我们讲究高速发展,讲究城市化发展。这改变了传统中国人大多居于乡村的状况,使大量人由农村转向城市,使更多人聚集在一起,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当然,这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人居环境是在农业文明的条件下产生的,而现在工业化发展的需
要,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比例,也改变了农村的人居环境。而人口汇聚在城市,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城市的人居环境也在随之改变。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经济都在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是有很大问题的。城市化中,工业污染不断增加,环境质量显著下降,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城中村的大量存在等,这些问题都为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隐患。而且,城市化建设中,向周边农村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传统的优美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
  虽然中国传统的风水思常被披上封建迷信的外衣,且与当今的建筑思想有着种种差别。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人居环境理论正是应对现如今城市化发展情况下最好的对策。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风水,这些抛除其中糟粕,留下的全都是几千年先人的智慧结晶。因而,在今天的发展中,这些传统的人居理论环境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反,随着城市化中各种矛盾的加剧,传统中国人居环境理论大放光彩指日可待。 
  4. 小结
  易经风水当我们将视角从传统人居环境理论跳脱出来时,将之与今天的建筑理论结合,我们便可以轻易的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尽管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传统人居环境理论常与封建迷信相挂钩,但是,传统人居环境中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信通过“天人合一”及“风水”使得自身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这种思想观念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在今天这个城市化畸形发展的时代,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会给我们带来更深的思考的,也会让我们的人居环境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1.张丽娟 井渌 蔡明明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思想探析
          2.张媛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回归和创新
          3.汪溟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和园林景观
          4.刘萍                  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