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是科学?还是迷信?
——浅谈对中国风水的产生、发展的认识
摘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风水术”一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但笔者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文化地理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科学思想。
现在风水似乎被平反成了“一门严谨的科学”,是“中华民族经五千年生产生活斗争所积累的宝贵文化结晶”,“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本文从国内外学者对于风水的认识阐述风水的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风水的起源及发展的概述,力图展示风水理论的科学性——风水理论并非就是迷信。
关键词:风水科学迷信。
一、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千方百计寻求一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风水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基地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从
皇家宫殿到老百姓的民居;从活人的阳宅到死人安息的陵墓阴宅,几乎无所不在。
中国的风水究竟是文化?是技术?还是迷信?中国的祖先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大谜团!让现代的中国人“弃之可惜,食之苦涩”。很多人大骂祖先给祖孙后代留下了一堆怎么也割舍不去的“封建糟粕”,恨不得能“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也倒掉”。以上是亢亮、亢羽所著的《风水与建筑》一书中,作者在前言中的一段话。让我感受很深。我是个在南方沿海城市长大的孩子,我的祖父一辈以出海捕鱼为生,老人们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但他们认为迷信便是所谓的“风水”。和很大城市相比起来,家乡的土地较为廉价,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盖房的土地,在我的印象中,每家选地必会风水大师来相地。那时的我不晓得什么是风水,但是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中了解到风水的内容,对风水产生了一种神秘感。直到我成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对建筑、城市的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回到家乡去体验城市的变化时,我感觉家乡的城市没有任何整体规划的痕迹。听大人说那些各自为政的建筑大多是早些年所谓的风水先生的“杰作”。我为现代城市人的愚昧无言。
去年学了传统建筑理论,对风水部分的学习比较感兴趣,或许是它揭开了我少儿时的疑团。我觉得风水理论并不是等于迷信思想,它包含了很多的科学成分。只是有些人利用人们对风水的好奇心以战术骗取人们的钱财,也就形成了迷信思想。
而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师,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宣扬”和行风水先生之道,要使自己高于“风水先生”,就必须了解风水的本质及其景关的更深层含义,那么必须首先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
二、中国风水学概述
对于中国风水学的研究,由于研究者侧重点不同,所以对中国的风水的评价各有差异。
国外学者对中国风水的评价
1          英国传教士伊特尔称中国风水是“自然科学的另一名称”。
2          英国著名科技史权威李约瑟视中国风水为“准科学”。
3          日本学者郭中端的结论
中国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门综合的自然科学。
4          韩国学者尹弘基博士认为风水学是为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
5          中国风水是:生者和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
6          中国风水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遵行如下法则:
1)自然的法则
2)自然的数值比
3)自然的气息
4易经风水)自然的外形
国内学者对风水的评价
“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历史上最早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云:“葬者,乘气生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部著作中还提出了风水的要旨:“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学又称为堪舆。 “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厢,有负载之意,
引喻为疆土和地道。所以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风水学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东南大学何晓昕教授认为“风水理所当然是传统建筑理论的一部份。”
以王其亨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界定位风水为综合性、系统型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三、风水术沿革
具现有的资料推测,相地之法,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取较好的居住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大事。人类处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这时的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有选择生存环境的本能。候鸟要迁徙,鼠类会打洞,鸟类会筑巢,许多动物会做窝,它们做窝的地点都是有选择的,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做窝的。比如水獭,它打洞做窝的地方在水边,离水近,又不能让水淹。最初的原始人类,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只能利用自然条件来解决居住问题,山洞和大树是他们的自然选择。这时,最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已经出
现。在选择居住山洞时,当时的人们有几条基本原则:1)离水源较近,便于汲水;2)为避免洪水侵害或潮湿,亦不能离水源过近;3)洞口要避风,以保证冬季保暖;4)离狩猎场所要近,但又要防止野兽的侵害。从这几条居住思考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选择自己的居住地时,着重考虑的是水源、保暖和取食,这就是人类最初关于“风”和“水”思想的萌芽。
仰韶文化时期,此时的母系氏族社会已进入农耕为主的经济,于是开始了稳定的定居生活,由此导致了择地的需求。如著名的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就是坐落在一块面临浐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再向南横亘着雄伟的秦岭山脉。这个遗址总面积有一万多平米,有居住区、制陶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组成。从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所保存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住宅分析,人们在建造住宅时,已经考虑了季节气流的方向、居住的舒适度、安全性及交通便利。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关于建筑与周边环境思想的真实写照。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
  西周时期,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诗经·大雅·公刘》中记载:“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流泉,观其阴阳,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大意是说,周人的祖先公刘迁居到豳地时,智慧的公刘相地尝水,开垦了广阔的土地,并根据日影的方向认准西方,然后登上山冈,观察向阳背阴、寒暖不同的地区,又勘测水源灌溉之利,测量高地与洼地,目的在于勘察辨别宜于垦植的田地。周人的这些活动尚未带有任何迷信彩,主要是“择地利以便人事而已”。但不难发现周人已经对居住地点和劳动地点的关系、季节和天文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有了很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