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周易》是道家经典,还是儒家经典?
孔⼦的思想⽆疑可以视为对《易经》中的实践哲学的⼀种阐发,《系辞》中许多话都是托孔⼦
之名⽽⾔之,⽽就精神实质来说,孔⼦学说更是典型的伦理学说,就此⽽⾔,与⽼⼦的学说颇
有相通之处。孔⼦⽐⽼⼦年轻20岁,据《庄⼦》所⾔,孔⼦曾问道于⽼⼦。
⼜据司马迁《史记·孔⼦世家》记载,孔⼦“读易,韦编三绝”,把编⽵简的⽜⽪绳⼦都读断了三次
(或多次)。显然,孔⼦正如⽼⼦⼀样,也在努⼒从《易经》中寻求做⼈和治天下的道理,因
此长期以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易经》属于儒家经典,并且致⼒于从儒家思想来解读《易
经》。
但这⼀做法遭到了⼀些⼈的强烈反对,如陈⿎应先⽣在其《周易今注今译》⼀书的“前⾔”中就认
为,这种所谓的“不刊之论”实际上“使得《周易》的研究⼀直被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对《周
易》经传研究的肤浅、⽚⾯甚⾄曲解都与此相关。”
他还在该书的“商务印书馆重排版序”中⼤⼒强调《周易》《⽼⼦》《庄⼦》这“三⽞”应同属于道
家思想的经典,从哲学史的观点看,其重要性远远胜过《论语》《孟⼦》《⼤学》,虽然从⽂
化史的⾓度看其影响⼒可能不如后三者。
所以《周易》从哲学的眼光看更应该归于道家经典⽽不是儒家经典。为证明这⼀点,他提出了
四点理由:
(1)天⼈关系、天道和⼈道在思想上的紧密联系具见于“三⽞”,⽽孔⼦则“罕⾔天道”,“其视线
则仅限于⼈事”;
(2)“三⽞”着重讨论了宇宙论与⼈⽣论上的变动观,⽽孔孟则从不思考万物变化及其法则的问
题;
(3)阴阳学说主要来⾃⽼庄,《论语》《孟⼦》《⼤学》和《中庸》则“不及⼀见”;
(4)“⽼⼦的道论成为历代哲学理论的基⽯,⽽《易传》的道论,见于《系辞》者两条,⼀
⽈‘⼀阴⼀阳之谓道’,⼀⽈‘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前者乃对⽼⼦(四⼗⼆章)道
与阴阳关系所作的综合的诠释;后者则是以命题形式对⽼⼦道器观念所作概括性的表述。……
⽽孔孟则从来没有形⽽上道论这类的哲学问题意识。”这四点理由都极为雄辩。
然⽽,平⼼⽽论,把《周易》归于儒家经典的说法亦未可贸然否定。⽬前⼤家⽐较公认的通⾏
说法是,《周易》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共同的源头,它既是道家经典,亦是儒家经典。但这两
家对于《周易》的关系其实是不⼀样的,对此却不太有⼈仔细加以辨析,陈⿎应的说法⾄少把
这⼀点表达出来了。
据此我认为,说《周易》是儒家经典,是因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从根本上说都是源于《周易》;
⽽说《周易》是道家经典,则是因为⽼庄所重点发挥的是《周易》中的“伦理学之后”的哲学思
想。当然,“伦理学之后”和“伦理学”肯定是有密切联系的,但层次是不⼀样的。⽽正是这种不同
层次,也就导致了⽼⼦和孔⼦伦理思想在具有诸多重叠处之外,也含有某些明显的差别,⽐如
前者表现出超然世外的意境,后者则局限于经世致⽤的倾向。
所以,当我们⽐较中西哲学的形⽽上学时,只能以⽼⼦和他的道家学说来作为中国古代形⽽上
学的典型标本,代表中国传统的“伦理学之后”⽽和西⽅传统的“物理学之后”相对照。原始儒家⾥
⾯确实缺少形⽽上之维,以⾄于⿊格尔根本不承认孔⼦的学说是哲学,⽽只认为是⼀些⽇常的
道德说教⽽已。
诸⼦百家
除了儒、道之外,中国古代诸⼦百家及其后学源流,鲜有不从《易经》中寻求⾃⾝的形⽽上维
度的。正因为如此,《易经》被誉为“⼤道之源”、中华传统⽂化的总汇或总纲。
点击以下链接,可购买《易经》等国学经典:
这样⼀来,对《易经》的解读也就因⾓度的不同⽽有了种种不同风格,如医家解读出了“医易”,
阴阳家、星象家、风⽔学家解读出了“科学易”,兵家和武术家解读出了“武道”,象数学家解读出
了“数学易”,如此等等,更不⽤说法家对变易之道和纵横家对⽘卦思维的发挥了。
这与《易经》本⾝从根源上就带有⼘筮技术的性质有关。所有这⼀切引申与儒家伦理思想以⾄
于道家的伦理学之后相⽐都是低层次的、具体操作层⾯的,但⼜是可以与之兼容的。儒道两家
也同时包含有这些低层次的要素,作为⾃⼰理论的必要补充,因为如前所述,中国⼀切学问都
带有实⽤、实践的⾊彩,不是技术实⽤主义就是政治实⽤主义。
儒家从荀学过渡到韩⾮顺理成章,⽼庄则是各种实⽤技术的⽞理,尤其是治国⽅略的渊薮。儒道都将技术实⽤提升到了政治实⽤,⼜从政治实⽤落实到技术实⽤。但道家特别将政治实⽤再提升到了形⽽上学,建⽴起了⼀种政治伦理“之后”的⼈⽣哲学,这是其他各家所未达到或不感兴趣的。
所以我们谈中国古代形⽽上学,主要就谈道家(和道家所解释的《易经》)的形⽽上学,也就是我所说的“伦理学之后”。
>易经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