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学易?先要知易,再来学易学,最后读《易经》
易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结晶,在今天仍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科学研究上,起到扩展思路、启发智慧的作用。我们学易的目的,是为了宏扬具有中国特的这门学术,更是为了传播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有利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科学研究的探索和发现。
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每天早晨一起来就能看到天上的太阳,一到晚上就能看到天上的月
亮。太阳就是“日”,月亮就是“月”,日在上,月在下,就组成一个“易”字,日在左,月在右,就组成一个“明”字,明和易合在一起线组成“明易”,因此我们人生活在地球一定要明易、知易,才能好人一生平安。
万物生长靠太阳,万物收藏靠月亮,人类生活更离不开日月。人能活在世上就是吸天地之灵气,收日月之精华。我们都知道太阳是白天出来的属阳性的物质,月亮又叫“太阴”是晚上出来的属阴性物质,易是由日月合成,故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易学思想,也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周易》中说:“易与天地准,乾坤是易的门户。”这就揭示了先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现了朴素的辩证法——阴阳学说,于是有了天地、乾坤等概念,这至少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了。
易经风水
管子《治国篇》说:“善为治国者,必先富民而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所以能此者,无非国富而粟多也。”国富粟多就是国富民强,管子说七十九代,又如孔子世系至今也有七十五代以上,所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到现在起码有一百六十代以上,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历史是可靠的。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了一个论点,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证明了这个问题。这很明显,古人没有文字怎么能作呢?能复述祖先口耳相传的文化传统,把没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的东西记忆下来,复述出来,这就是“信而好古。”还有“述而不作”就是只能传述时代文化,而不能记录下来。
《周易》的《系辞传》曰:“古者,有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相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这说明古代先民是从客观出发才画出八卦的。我国古代先民一开始就抓住了易学矛盾观点的本质,抓住了阴阳学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相互变易,用八卦代表天地、雷风、山泽、水火等宇宙自然物。从天地、水火一直到男女、老少、刚柔等等,故而形成了一阴(--)一阳(一)之谓道的阴阳学说 。
古代通天神话的传说,也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然后才有从量到质的变化,殷墟文化出土文物中就有用八卦记数的。从八卦到六十四卦也是个记数的符号系统,所以在世界上掀起易学热决不是偶然的,易学之所以能激起人民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阴阳学说抓住了事物矛盾的本质。无论是天文学、地理学、化学元素周期、生物遗传工程,还是莱布
尼兹的人数学二进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有它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易学的启发,到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共同规律。又如八卦二的六次方即形成六十四卦,与生物遗传基因DNA氨基酸等也基本相符,这难到是科学的巧合吗?
中华民族是富于辩证思维传统的民族,我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是非常丰富的,如历史典籍、中医典籍,乃至诗词歌赋中都有许多生动的例子,象《声律启蒙》中就有“云对雨,雪对风,暮鼓对晨钟”等等阴阳对仗的词句。明代易学家来知德的三十六宫图,还反映了波浪式规律,有诗云:“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我们下面来谈谈古代科技发明史。伏羲用网捕兽,用罟捕鱼,是取离卦的卦象,离目有网罟之象,这就是鱼猎时代的科技发明史。神农氏用耒耜来耕作,取法益卦卦象,风雷益卦,上巽下雷,巽木有耜象,既犁头,叫“㓸木为耜”,震木有耒象,即犁柄,叫“揉木为耒”,这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科技发明史。
黄帝、尧、舜相继兴起,见羲农时代,天害虽减,人文未著,饮食虽有,礼义未兴,才取乾为地作上衣,坤为地作下裳,法天覆地载之象。将木材剜空作成船,将木枝削锐作成桨,以便通行水上,到达远方,这是取风水涣卦,上巽木下坎水之象。这些都是用六十四卦的发明创造。
八卦二的六次方,上中下爻象象征天地人三才,仰观俯察是客观观察和认识宇宙,使主客观相适应、相协调,所以处事接物,要时时警惕自己。由于每卦各爻都有吉有凶,是不断
变化的,所以指示人们,凡事处理得好,则凶可化吉,处理不好,则吉也可化凶。人们还要诚心诚意去对待它,心诚则灵,诚才能吸收信息,趋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