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怎样破坏逻辑思维的?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伪科学盛行大抵是由于民众(也包括我的家人)科学素养不高的缘故,而科学素养不高则是由于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学科中广泛存在危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容。为了彻底根治这一社会痼疾,我们首先要重新审查以教科书为主的整个知识体系,澄清那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以 “使概念变得模糊”为特征的思想和知识。进一步划定现代科学与非科学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界线,力求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点亮一盏科学的明灯——观察事物的科学标准。在给非科学下定义时,我们常常会受到意识形态、民族感情、个人利益等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例如,一旦批评《易经》、中医理论、气功理论的非科学实质时,必然会遭到各种古文化的专家、大师或者相关从业者不容分说的猛烈炮轰。但是,如果不动摇这些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常春藤”的根基,一切过去的荒诞剧还会在未来的社会继续上演。
据地质专家勘测,绵延六千三百公里的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西南侧的沱沱河;而据文史专家们公认,有文字记录的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沱沱河”就是被尊为“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的《易经》。《易经》的基本思想产生的年代实际已不可考,但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周
易经风水文王姬昌之手则是铁定的史实,这是根据西汉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 。在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阶段,他根据上古时代的人物伏羲流传的阴阳理论和八卦字符总结成一本用于占卜预测的理论书籍,书名就叫《易经》,其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和文王八卦。文王八卦也可称为后天八卦,这是相对伏羲的先天八卦而言。八卦的八个字为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它们也是民间算命先生所谓“测生辰八字”的由来。八卦其实就是虚拟的八个用来代表世间万物的概念,它们是世界上最模糊的概念,因为每一个卦都能被用来代表很多种事物。
伏羲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根据他所做的贡献(教人用火、发明渔网、饲养牲畜以及推行婚姻制度等)判断伏羲理应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论证,伏羲的生活范围在现今的甘肃省天水、陇南一带。迄今为止,伏羲到底是神话角还是历史人物未有最后定论。为了解释天地万物、预测未来吉凶,伏羲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亦称先天八卦。可以肯定的是伏羲只能画八卦、说“阴阳” ,而不能写经书,因为那时候文字还没有形成。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起源就是伏羲画的那些符号,它们符合文字的本质,虽然数目少,但至少对文字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不论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还是更早期的伏羲造字,都不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文字的形成过程漫长,非一两代人所能完成;是普通人在劳动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而不是几个圣贤的创造)。记录 伏羲八卦的最早经书是夏代的《连山易》。据《周礼》记载,《易经》原有三部,即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和周代的《周易》。一般认为《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所以现在所说的《易经》就是《周易》。在一九九三年湖北江陵县一个叫王家台的地方出土的秦简中,让文史学家们惊讶不已的是《归藏易》赫然再世!可能存在残缺不全和解读困难的问题。至此可以推断,《易经》的思想内容是在大约五千年以前开始出现,并经多人多次整理、编写,最后是在将近三千一百年前由周文王在这部经书上打了“句号”。《周易》的“周”字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易经》成书于周朝,故称《周易》;其二,“周”有周到、周详、周密之意,这样一来“周易”二字的含义就成为周详完备的变化之学。另外,《周易》的内涵和《易经》的关系学术界也没有统一。一种观点认为《周易》与《易经》名异实同;另一种观点认为周易包含《易经》和孔子及其门徒编著的《易传》。《易传》是古往今来解说并阐发《易经》的最权威的著作,就是因为《易传》的面世,孔子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易经》的学术地位。孔子通过《易传》的解说将《易经》从巫师的“占卜学”的地位升华到人类看待、认识和处理世界万事万物的哲学指南。《易经》大致分为经文和传文两大部分,经文部分原为
占卜书,相当于对《连山易》、《归藏易》的继承。它根据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归纳出两大基本概念阴和阳,以及二者的符号阴爻(――)和阳爻(- )。例如,太阳属于阳,月亮属于阴;男人属于阳,女人属于阴;旺盛、积极、强壮属于阳;衰退、消极、虚弱属于阴。总之,宇宙万物皆有阴阳分属。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出自《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其中的两仪就是阴阳之意。在阴阳的基础上,作者又创造了八卦的概念和相关符号每一卦又有老阴、老阳和少阴、少阳四种状态。于是,作者在八卦的基础上敷衍出六十四卦,并写出了每一卦的解说词,称为卦辞。《易经》传文的部分是周文王、周公所作卦辞、爻辞,是对经的部分的详解或者说是用卦辞进行的阐发。
《易经》的发展史可粗略而形象地总结为“三级跳”: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传》。 孔子以前,《易经》的研究以所谓象数派为主流,他们的眼光局限在《易经》的占卜功能之上;孔子之后,学术界对《易经》的研究逐步被义理派把持,他们把《易经》的思想从占卜的意义上抽离,宣扬《易经》形而上学的价值,象数派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除孔子以外,后来的诸子百家大多奉《易经》为圭臬,致使 在浩瀚的经、史、子、集中广泛地浸透着《易经》的思想元素。中国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医学、音乐、美术以及日常生活无不与《易经》发生关联,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
精神最深层的底就是《易经》浸润而成。“出门看黄历”、“要发不离八”、“做人要难得糊涂”、“小心乐极生悲”等等,这些中国特的思想都与《易经》有关。今天看来,《易经》不单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整个东亚(韩国的国旗就是很好的说明)和部分东南亚文明的源头。许多学者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圣经》,东方文明的源头是《易经》,这有一定道理。《圣经》将深奥实用的道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述,所以《圣经》能原汁原味地在西方民众中广为流传,以至它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出版物。《易经》则因为卦的概念和卦的说辞过于艰深玄奥,就连两千五百年前的大部分古人都不能读懂,所以它几乎不能在中国民间直接传颂,但它却象《圣经》在西方社会影响民众的广度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间接地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这首先要归结于“圣人”的作用。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变迁导致释读困难,进而更增加了一些神秘感,吸引了不少古代的莘莘学子为之皓首穷经。所以,在探讨《易经》时,不要动辄质问人家“你通读了《易经》吗?凭什么对它评头品足?” 在这里,让我们重申一下那句来自西方的名言: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
正因为《易经》的影响至深至远,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灵早已被它的神秘光环所折服,以致很难客观的看待它 在今天应有的地位。针对《易经》的态度,我们还是应遵循
主席的一贯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不应该象算命先生和风水大师那样把《易经》的每个字都当作金科玉律。《易经》中的“阴阳“学说折射出一定程度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或思维方式,这在三千多年以前的人类社会可算作一项了不起的重大发明,对当时的中国人观察世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它用自创的概念和符号诸如卦和爻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做牵强附会的对应,并以此预测未来吉凶则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因为,这些对应关系及其衍生的卦辞几乎全部是主观臆断的东西。由于它违反了人类思维的正常逻辑,所以它不仅与现代科学风马牛不相及,而且还通过诸子之口、百家之文束缚中国人思想长达两千多年之久,造成五百年来中国人对世界现代科技的贡献几近为零的悲惨现象。为了彻底剖析《易经》的本质,不妨先对它是怎样违背人类大脑最基本的思维规律——逻辑学说起。
什么是逻辑?逻辑这个词在中文的词典中诞生仅百余年的历史,它是清末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家严复对西方国家一门重要学科逻辑学的音译,原词为Logic. 逻辑是指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合理原则,是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 的方法进行思维以获取接近真理的知识的规则。逻辑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至今已有几十种,诸如,数理逻辑、哲学逻辑、模糊逻辑、辩证逻辑、制约逻辑等等。最基本的逻辑是形式逻辑,又称普通逻辑。
形式逻辑的三个要素是概念、判断、推理,它同时符合三条基本规律,那就是同一律、相对律(也称矛盾律)、充足理由律。换句话说,凡是满足这三条基本规律又兼备三要素的思维过程就是符合逻辑的。下面讨论这三条规律的含意以及易经是怎样破坏这三条规律的。
第一,何谓同一律?它是涉及概念的思维规律,可以说,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同一律的客观存在。简而言之,同一律就是指某一个客观对象只能与人脑中的一个主观概念对应起来,这个概念可以是名称、数字或者是符号,这是人类用语言文字进行思想交流的最简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也称为第一自然逻辑规律,一旦违背了这个规律,人的思维就变成“不合逻辑”的状态。例如,有人提到“地”这个概念,我们脑海里出现的一定是脚下踩着的土壤和岩石构成的固态平面;提到天时,我们脑海里闪现的应该是头顶上的、有日月星辰分布的气态空间,这就叫同一律。可是,《易经》在根本上破坏了同一律!它到底是怎样破坏的呢?本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个字(也是八个概念)各自对应一个客观的事物,但《易经》在已有的这八个字的基础上,又独创了新的八个概念(即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与前面的八个概念一一对应。问题是这绝不能理解为乾与天或坤与地是同义词,如果《易经》在天、地、雷、风等概念之
上附加的乾、坤、震、巽是完全对等的同义字,那《易经》就不算违反同一律。可是任何一位读过《易经》的人都知道乾、坤、震、巽等八个字绝不完全等同于天、地、雷、风等八个自然界事物,它们是凌驾于后者之上的模糊概念,称为八卦。八卦中的每个字或者每个卦名都是一字多义,而且多不胜数。卦名仅是为了表达卦的概念及其特性,不是为了表达卦所象征的无数客观对象,取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庞杂而特殊的概念体系。也就是说,在《易经》中,一切客观对象的自然属性都被大打折扣,它们的作用就是为“卦”的概念服务,无数客观对象都被主观臆断地进行分类,然后装进每个“卦”的坛子中。也就是说,无数个客观对象糅合成一个“卦”,并且成就了一个特别模糊的概念。按道理,“乾”这个字等同于乾卦这个概念,可是当我们听到“乾”这个概念时,脑海中能产生怎样一个具体的客观对象呢?可以说没有(这就叫违反同一律:任何一个概念必须对应一个客观事物)!也可以说有无数,因为在《易经》中,乾卦可象征天、君王、实心的器物、威严刚烈、慷慨,等等。同样地,“坤”字在《易经》中等同于坤卦,它可象征地、臣民、母亲、空心的器物、阴柔多变、吝啬,等等。谁都知道,正常人的思维过程中,概念是为客观对象服务的,而且要求二者一一对应,《易经》的思维方式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易经》的八卦以及相生的六十四别卦是一套主观创造的、世界上最模糊的概念系统,它们将
原有的文字概念诸如“天”、“地”等等,与自然界的客观对象诸如头顶之天和脚踏之地的一一对应关系破坏了,受《易经》影响的中国人的思维即开始背离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陷入了从概念的天、地到概念的乾、坤的“八卦”阵。换句话说,《易经》几乎是用“卦”这种内容庞杂而模糊的概念扰乱了诸如天、地、雷、风等一切客观对象与人类早已赋予它们的文字概念即“天”、“地”、“雷”、“风”的一一对应;同时,《易经》构造了从一类主观概念“天”、“地”、“雷”、“风”等等到另一类主观念“乾”、“坤”、“震”、“巽”的虚拟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