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七)
纵览上述,使人惊奇地发现,<否>卦的每一爻辞,一一对应各自阴阳互变而得的变卦卦辞。我们可以这样来认为,<否>卦的卦辞代表其哲理的第一层含义,而其六个变卦的卦辞则应为<否>卦哲理的第二层含义。这两层次的哲理辞义之间是由<否>卦六个爻辞的辞义相联系,如同链条一样。图示如下:
1.1 <否>
=>初六=>>无妄   
=>六二=>>讼
=>六三=>>遁
=>九四=>>观
=>九五=>>晋
=>上九=>>萃
依此类推,<否>之六个变卦各自有六个爻,每个爻阴阳爻变又变化为六个变卦,故有六六三十六六个变卦,依次序(注:此最为关键)去掉与自身前面相重复的卦,则得十五个变卦。上述第二层次六个变卦的卦辞,又通过各自的爻辞与相对应的第三层次十五个变卦卦辞相互联系,则新产生的十五个变卦卦辞,构成<否>卦的第三层次哲理的含义。十五个变卦依次得出为:
2.1  天雷<无妄>:
初九=>天<否>×
六二=>天泽<履>
六三=>天火<同人>九四=>风雷<益>
九五=>火雷<噬嗑>上九=>泽雷<隨>
2.2   天水<讼>:
初六 =>天泽<履>×
九二=> 天地<否>×
六三 =>天风<女后>
九四 =>风水<渙>
九五 =>火水<未济>
上九=>泽水<困>
2.3    天山<遁>:
初六 =>天火<同人>×
六二 =>天风<女后>×
九三 =>天地<否>×
九四 =>风山<渐>
九五 =>火山<旅>
上九 =>泽山<咸>;
2.4    风地<观>:
初六=>风雷<益>×
六二=>风水<渙>×
六三=>风山<渐>×
六四=>天地<否>×
九五=>山地<剝>
上九=>水地<比>
2.5    火地<晋>:
初六=>火雷<噬嗑>×
六二=>火水<未济>×
六三=>火山<旅>×
九四=>山地<剝>×
六五=>天地<否>×
上九=>雷地<豫>
2.6    泽地<萃>:
初六=>泽雷<随>×
六二=>泽水<困>×
六三=>泽山<咸>×
九四=>水地<比>×
九五=>雷地<豫>×
上六=>天地<否>×
第三层次十五卦:
<履>、<同人>、
<益>、<噬嗑>、
<隨>、<女后>、
<渙>、<未济>、
<困>、<渐>、<旅>、<咸>、<剝>、
<比>、<豫>。
这十五个卦的卦辞组成<否>卦第三层次哲理含义,每个卦辞分別与第二层次六个卦的对应的爻辞相联系。     用上述同样方法与程序,依次得到:
第四层次二十卦:
<乾>、<中孚>、
<睽>、<兑>、
<家人>、<离>、
<革>、<颐>、<屯>、<震>、<巽>、
<鼎>、<大过>、
<蒙>、<坎>、<解>、<艮>、<蹇>、
<小过>、<坤>;
第五层次十五卦:
<小畜>、<大有>、
<夬>、<损>、
<节>、<归妹>、
<贲>、<既济>、
<丰>、<复>、<蛊>、<井>、<恒>、
<师>、<谦>;.,
易经风水第六层次六卦:
<大畜>、<需>、
<大壮>、<临>、
<明夷>、<升>;
第七层次一卦:
<泰>。
从<否>卦至<泰>卦呈现:1--6--15--20--15--6--1的排列和分布。使<易经>64卦全部进入卦辞、爻辞相互紧密联系的大的网络系统中。这一神奇的网络系统,已经不是单纯数象上的排列,而是还包含有卦辞、爻辞所反映出来的哲理性的规律。这正是<易经>这部经典,不同于人世间任何一部书的神秘所在。现在可以概括为:<易经>64卦中的任何一卦,均包含着整个<易经>经文闸述的哲理。人们只要解开任何一卦卦辞、爻辞的真义,即所谓的"抓"住了一卦(
在哲学上称为局部、个别、子系统等)就相当于"抓"住了整个<易经>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性的大道理。
因此,从这一惊人的网络系统的十分严密的特征出发,古代人们用"占筮"之术进行求卦时,只要得到<易经>中的任何一卦,筮者即可滔滔不绝地讲出<易经>的全部大道理来。由此可知,用<易经>"占筮"求卦,根本不存在"灵与不灵"的问题。众多的易学研究者,正是不明白上述<易经>结构形式上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不明白每个卦辞所包含的辞义是整个<易经>所反映的哲学大道理的"缩影",或称之为"全息",因此就冥冥之中的"神灵"在相助来解释"占筮"中的奇特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