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解读“天下第⼀楼”黄鹤楼
背后的故事
黄鹤楼(“江南三⼤名楼”之⼀),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年(223年)。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名楼,号称"天下江⼭第⼀楼"。
名⼭、名⽔、名园、名楼,皆有名诗名⽂相伴左右。
然⽽,到底是名诗沾了名楼的光,还是名楼沾了名诗的光?
以黄鹤楼为例。到底黄鹤楼让崔颢(hao)的《黄鹤楼》扬名⽴万,还是崔颢的《黄鹤楼》让黄鹤楼名扬天下?其实这个问题很难讲清楚的。黄鹤楼为江南三⼤名楼之⾸,有很多著名诗⼈写过相关的诗词,其中最为⼈所熟知的当属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是唐代诗⼈崔颢(ha o)创作的⼀⾸七⾔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诗⾸句巧⽤典故由仙⼈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说⾃从仙⼈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然后诗意⼀转,进⼊景物描写,写晴⽇在黄鹤楼所见之景;最后以写烟波江上⽇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节嘹亮⽽不拗⼝,信⼿⽽就,⼀⽓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魄宏⼤,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动,⼀如⼝语,不能不令⼈叹为观⽌。这⼀⾸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奠定了他⼀世诗名。
《唐诗三百⾸》是后⼈对唐诗精粹的选集,就把崔颢这⾸诗列为七律之⾸,可见世⼈对此诗的器重。
元代⽂⼈⾟⽂房的《唐才⼦传》记载:李⽩后来有⼀次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说此说或出于后⼈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草根以为也决⾮全部⼦虚乌有。
在众多的唐代诗⼈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推唐代号称“诗仙”的李⽩。
李⽩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多年,因⽽⾃称“少长江汉”。⼜说:“我本楚狂⼈。”这些并⾮诗⼈逢场做戏的谑语,实是他出⾃肺腑的由衷之⾔。楚⼭楚⽔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的浪漫主义诗⼈,李⽩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对他的哺育和陶冶。
李⽩的诗集中共收诗歌千余⾸,有关黄鹤楼的诗也有很多,最著名的有三⾸:其中尤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深得国⼈喜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是李⽩出蜀游历期间的作品。
李⽩是⼀位既热爱⾃然、⼜喜欢交友的诗⼈,他“⼀⽣好⼊名⼭游”,在漫游和飘泊中⾛完了⾃⼰的⼀⽣,⾜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李⽩的送别诗⾮常多,除这⾸脍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外,李⽩还写有⼀⾸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这⾸诗约写为唐⽞宗天宝⼗四载(755年)李⽩⾃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李⽩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来访所作。
唐⽞宗开元⼗五年(727年),李⽩东游归来,⾄湖北安陆,年已⼆⼗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他⾃⼰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结识了年长他⼗⼆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常赞赏,两⼈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年(730年)三⽉,李⽩得知孟浩然要去⼴陵(今江苏扬州),便托⼈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天后,孟浩然
乘船东下,李⽩亲⾃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著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通过孤帆远影,⽆边⽆际的长江,这些景⾊来抒发对朋友的惜别怀念。意境已和崔颢的完全不同。这可能也是李⽩避开和崔颢直接写景的好处。为送别诗的佳作,⼀般⼈要在写景、怀古、思乡、送别⽅⾯超过这两位⾼⼿的意境是很难了。
另⼀⾸写黄鹤楼的诗是《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
虽都与黄鹤楼有关,不过都另有所托,并⾮完全写景。同时他的《登黄鹤凰台》诗亦是如此,有明显仿崔颢《黄鹤楼》诗格调的痕迹。
登黄鹤凰台——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冠成古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
《登⾦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此诗⼀说是天宝(唐⽞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陵时所作;也有⼈称是李⽩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作。
《沧浪诗话》说:“唐⼈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虽然有争议,正如胡应麟称杜甫《登⾼》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来,崔颢的《黄鹤楼》名⽓就更⼤了。
崔颢的《黄鹤楼》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具有的美学意蕴。
⼀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发开去。仙⼈跨鹤,本属虚⽆,现以⽆作有,说它“⼀去不复返”,就有岁⽉不再、古⼈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这⼏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们常有的感受,⽓概苍莽,感情真挚。
⼆是⽓象恢宏、⾊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写景诗的⼀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妙的境界。⾸句融⼊仙⼈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次句在感叹“黄鹤⼀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天际、⽩云缭绕的壮观。游⽬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景。最后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景、晚景,变化奇妙,⽓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黄鹤、名楼胜地、蓝天⽩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暮江,形象鲜明,⾊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对着时空的辽阔和悠远,⾯对着眼前的草⽊葱茏和浩渺烟波,⼈的⽆所依托,⼈的孤独寂寞感随之涌起。所以,这⾸诗的情感指向绝不仅仅是乡愁,那种时空的苍茫感与⼈⼼的孤独感的交织,才让这⾸诗产⽣了强⼤的艺术感染⼒。⽂以⽓为主,⽂以情动⼈,崔颢的《黄鹤楼》做到了,不愧为千古夺魁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