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的经典诗句
  冬至节气的经典诗句
  冬 至
  宋 · 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冬至 感怀
  宋 · 梅尧成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满江红·冬至
  宋 · 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 至 日
  宋 · 苏 辙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奉和圣制冬至
  宋 · 晏 殊
  吉序冠三正,民时顺盛成。
  岁穰千亩实,气爽六符平。
  肆乐遵年律,迎长蔼颂声。
冬的诗句  云浓燕雁度,雪霁楚兰荣。
  异域梯航集,诸侯篚贡盈。
  尧仁敷万有,同此一阳生。
  小 至
  唐 · 杜 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邯郸冬至夜
  唐 ·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辛酉冬至
  宋 · 陆 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元 · 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
  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冬至习俗活动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相传“冬至饺子”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吃汤圆
  在冬至这一天,南方人都有吃汤圆或麻糍的习惯。长辈会趁着“碎息儿”(地方方言,意为“孩子”)吃汤圆时进行家教,比如“吃了汤圆就要大一岁了”,劝孩子要更听话,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晒汤圆粉
  “冬节”前,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汤圆粉晒干后放入洋油箱,要吃时拿几块出来用水浸开后使用。有的人家也会一下子晒很多,“冬节”前夕分送给邻居亲戚。
  卖麻糍
  每当“冬节”前后,南方老城的街巷里就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卖麻糍的人。这些人一般来自郊区农村,他们事先在家将汤圆粉煮熟捏成团,再带点白糖、豆沙粉,一路叫卖,边卖边做。他们技术高超,一个麻糍经他双手一转动,就变成里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样的麻糍团,然后馅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