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二数学期中必考题
  商场上如此,金融工程学、生物学、生物科技等新的科学也一样,都是从数学头脑的思考开始而来的。只要善用数学头脑,国家就一定能够永续发展。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练习初二数学期中必考题。
2019年初二数学期中必考题
1.在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中,能与4cm9cm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
A.4cm B.5cm C.9cm D.13cm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易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看选项中哪个 在范围内即可.
【解答】解:设第三边为c,则9+4>c>94,即13>c>5.只有9符合要求.
故选C.
【点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则第三边的范围是:大于已知的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3,一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 )
A.12 B.15 C.1215 D.1518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专题】分类讨论.
【分析】从已知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思考,分腰为3,腰为6两种情况分析,舍去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情况.
【解答】解: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三边为336 不能构成三角形,舍去;
当三边为366时,周长为15.
故选B.
【点评】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
3.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3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 玻璃,那么最省事方法是( )
A. B. C. D.①②③都带去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分析】本题就是已知三角形破损部分的边角,得到原来三角形的边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
【解答】解:第一块和第二块只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个角和部分边,根据这两块中的任一块均不能配一块与原来完全一样的;
第三块不仅保留了原来三角形的两个角还保留了一边,则可以根据ASA来配一块一样的玻璃.应带.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开放性的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要认真观察图形,根据已知选择方法.
4.△ABC△ABC′中,AB=AB′,∠B=B′,补充条件后,仍不一定能保证△ABC≌△ABC′,这个补充条件是( )
A.BC=BC B.A=A C.AC=AC D.C=C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八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用两边夹一角,两角夹一边,三边相等等进行判定,做题时要按判定全等的方法逐个验证.
【解答】解:A中两边夹一角,满足条件;
B中两角夹一边,也可证全等;
C∠B并不是两条边的夹角,C不对;
D中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所以D也正确,
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要认真确定各对应关系.
5.下列图案是几种名车的标志,在这几个图案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考点】轴对称图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解答】解:根据轴对称图形定义可知:
A、不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B、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C、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D、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教员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故选初二生物A.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