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案例
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指导学生探究生态瓶制作方法,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太湖的过去
提问:整个太湖能否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
介绍2007年的(播放“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录像);
③介绍今天的太湖
如何让太湖修复它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
二、探究新知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提问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
提问2:构建一个植食性鱼与水生植物之间的调节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反馈调节,强调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提问3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呈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
提问4:既然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为什么还会出现“太湖水污染事件”这种情景呢?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投影正反馈图解
比较正反馈和负反馈
提问5:太湖遭到如此严重的水污染后,是否说明它不具有稳定性?
呈现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让学生归纳出两种稳定性的核心内容,尝试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定义
〔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关系
1、学生自学书本相应内容,划出重点
2、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横坐标,以稳定性为纵坐标,构建坐标曲线
3、投影北极生态系统图解,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如何?恢复力稳定性如何?初二生物
4、资料分析
“三北防护林”曾被誉为中国的“绿长城”。2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用了上百亿资金来“筑城”,尽管局部收效不小,但首都北京每年仍要“迎接”沙尘暴。而且,绵延上千里的防护林,现在已经是坍塌的“绿长城”。这是因为当初造林时不讲科学,以致北方都是“杨家将”——到处种杨树,不仅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而且由于普遍种纯林,在发生虫害时,一倒一大片,仅小小天牛就将宁夏20年的建设成果——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
学生阅读,回答:提问:1、你认为三北防护林这项工程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地方是考虑不周的?
2、人工林与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谁的抵抗力稳定性差?恢复力稳定性呢?
我们这儿什么生态系统抵抗力比较弱?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你能否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为治理太湖提出建议(假如你是一名当地渔民、学生、企业老总、政府官员,你会为治理太湖做些什么)
2、 投影《新  保卫黄河》歌词,并放相应伴奏
三、归纳总结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能维持相对稳定性的原因(是因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四、制作生态瓶
[过渡]: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了解,我们可以自制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设计]:设计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引导学生在课后动手开展)
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灌头瓶(透明的饮料瓶等 ),柳条鱼,小田螺,小虾,水草,浮萍,砂土,池塘水足量。
[提问]: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一下,如何制作小型生态瓶,才能使它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制作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小结]:
提示步骤:在灌头瓶或透明的饮料瓶下边放上沙子,植入水草,装进池塘水(里边有小型动物和藻类植物)放进健康的小鱼。最后,封上生态瓶盖。
注意:
1.瓶中生物的生活力要强,并且数量不能过多。
2.生态瓶要放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
3.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
[拓展延伸]:
1.提出与维持生态瓶内稳定性相关的问题,例如: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种类的多少有关吗?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阳光有关系吗?
2.根据提的问题作出假设
3.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结语]:大家可以把制作好的生态瓶拍成照片和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发给我,我们共同交流。
五、完成学案及制作生态瓶
附教学反思:
一、 课堂教学设计有序,合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情境的创设。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其二,知识的构建。
课堂中,围绕太湖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其三,环保教育的渗透。
通过《新保卫黄河》歌词的呈现、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讨论治理太湖问题等,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最后一章的教学打下了伏笔。
其四,案例教学的应用
讨论“三北防护林”相关资料、生态瓶的制作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