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放⼩故事(⼀)彼此信任,成就美好;⾃⾏车,让⽣活没有忧愁
潘⽼师说: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对内改⾰、对外开放的政策。改⾰开放,使中国的⾯貌焕然⼀新。但很多00’后对于改⾰开放的了解,仅限于书上所讲的概念。四⼗年来,中国的综合国⼒、经济能⼒等逐步提升。⽼百姓的⽣活⽔平显著改善。近期推送“改⾰开放⼩故事”专辑,让我们⼀起感受社会⽣活的快速发展。
今天推送⼩才⼥胡嫣如发表在《中学⽣导报》的⽂章和丁⽆虑的随笔。活泼⽽富有正义感的胡嫣如,已发表了好⼏篇作⽂。在妈妈的影响下、在⽼师的呵护中,丁⽆虑彬彬有礼、懂得感恩、积极向上。他热爱⾳乐,钢琴弹得⾏云流⽔。他喜欢唱歌,歌声纯净、动听。这个⼀⽶⼋⼏的⼤个⼦,其实是⼀个善良、单纯、感性的⼩朋友。
点击⽂末链接,可回看类似主题的⽂章。
彼此信任,成就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市曹杨第⼆中学附属学校丁⽆虑
妈妈出差,总要带⼟特产给钟点⼯陈阿姨尝鲜。她总是笑眯眯收下,但定会回送⽟⽶、茄⼦等:“⾃⼰种的,不值钱。但绿⾊蔬菜,总⽐买的健康。”
和很多雇主对钟点⼯戒备重重、⽭盾多多不同,我们和陈阿姨相处融洽。
陈阿姨是松江本地⼈。当时家政公司的⼯作⼈员对妈妈打包票:“陈阿姨绝对可靠!她服务的⼈家,评价都很好。你放⼀百个⼼!”
陈阿姨说⼀⼝地道的本地话,只有妈妈听得懂。陈阿姨为何愿意做这种很多上海⼈认为低档且⾟苦的⼯作?妈妈说,改⾰开放后,陈阿姨也和许多村民⼀样,在社办⼚⼯作。可⼉⼦在松江城区结了婚,有了孩⼦,像很多⼩夫妻⼀样,快节奏的他们,根本没时间照顾孩⼦。陈阿姨要帮忙带孙⼦,她没啥⽂化,就到家政服务公司接受培训,从此⼊⾏。为了减轻⼩夫妻的经济压⼒,她每天⾄少做两三家,⽽且全年⽆休。⼯作虽然⾟劳,但收⼊稳定,⼜能照顾孙⼦,她很知⾜。
如果没有陈阿姨,我家⼤概要乱成狗窝。所以,我们常邀请她⼀起就餐,妈妈告诉她,吃饭和休息都算⼯作时间。她觉得占了便宜,⼗分不安,每次都吃得飞快,最后⼀⼝饭还没咽下,就起⾝⼲活。妈妈劝她歇歇再做,她总是笑着回
答:“别⼈都要我多⼲活,你却要我多休息。我再坐下去,就对不住你这个好主顾。”
不料,⼀向讲究礼数的陈阿姨,却做了件“不合礼数”的事。
那天,我们在外吃好早餐回家,发现她的助动车停在门⼝,妈妈以为她在附近溜达,就⾼声呼唤。“我在这!”她居然在屋⾥!
我们开门进去,陈阿姨迎上来:“你家没⼈,我看见⼀楼的窗⼦没关,怕⼩偷进来,就爬进来关关好。下午还要做另外⼀家,考虑到两家离得远,我怕来不及,顺便把活做了。”陈阿姨满脸⾃豪,完全没注意我们吃惊的表情。
即使我们不在家,她也不应擅⾃闯⼊,电视经常播放钟点⼯或保姆和雇主互相怀疑、因⼩事闹得不可开交的新闻。妈妈却赞扬陈阿姨坦荡⽆私,她坚信我们不会误会她,才毫⽆顾忌。因为这事,我们更加信任她。
我们的信任,得到了回报。
妈妈要送我回市区上钢琴课。陈阿姨⼀到,我们就匆匆离家,妈妈告诉她⼯资放在桌上,不⽤零。晚上回来,桌上却放着两张⼗元、两张五元的纸币和⼗个⼀元的硬币。餐⼱纸上,是陈阿姨歪歪扭扭的留⾔:“今天我从7点55做到14点15。”
在事事讲究经济效益、很多⼈锱铢必较的当下,陈阿姨的淳朴让⼈感慨。她做了6⼩时20分的活,却只
算了6⼩时的钱。
和研究⾼、精、尖任务的科学家相⽐,家政服务⼈员技术含量不⾼,但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有钱却⽆闲的⼈很难有时间享受⽣活;没有他们的付出,许多上班族⼤概⽆法安⼼⼯作;没有他们的付出,很多年迈的⽼⼈很难解决后顾之忧。
间享受⽣活;没有他们的付出,许多上班族⼤概⽆法安⼼⼯作;没有他们的付出,很多年迈的⽼⼈很难解决后顾之忧。杰弗逊说:“使⼀个⼈值得信任的唯⼀⽅法就是信任他。”彼此信任,才能成就美好!
评语:开头⽤倒叙⼿法,展⽰妈妈和陈阿姨相处融洽的⽇常。接着交代陈阿姨从事家政服务的原因,明写陈阿姨的勤劳、为⼩辈着想,暗写双职⼯家庭对钟点⼯的需求。我们常请她⼀起就餐,侧⾯表现她的感恩和勤快。陈阿姨爬窗帮我们关窗、打扫卫⽣,表现她的光明磊落、直率可爱。陈阿姨坚持零和餐⼱纸上的留⾔,体现基层劳动者的淳朴。结尾⽤议论和抒情的表达⽅式,抒发作者对家政服务⼈员的尊重,对他们⼯作价值的认真——为提⾼⽣产⼒提供后勤⽀持,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为很多家庭带来福⾳。⽂章围绕题⽬,选材典型,针对部分雇主对钟点⼯戒备重重的情况,呼吁雇主和家政服务⼈员彼此信任。(潘荷芬)
⼩作者丁⽆虑
⾃⾏车,让⽣活没有忧愁
上海市曹杨第⼆中学附属学校胡嫣如
年初⼆,爸爸开车带我们去浦东,给⼏⼗年的⽼邻居王爷爷拜年。
王爷爷退休前在浦西上班,因为妻⼩⽣活在浦东,所以他退休后也搬到浦东,和家⼈团聚。
到了王爷爷所在⼩区,他推着崭新的“捷安特”变速⾃⾏车,刚从外⾯回来。⽩配红的铝合⾦车⾝漂亮⼜轻便,加上全副⾏头,俨然是帅⽓的职业骑⼿。
王奶奶迎出来,嗔怪道:“⽼爷⼦⼀辈⼦骑车上下班,退休了也不闲着。”王爷爷笑道:“当年骑车是为了养活家⼈,如今骑车是享受⽣活。”
“上世纪六⼗年代,⾃⾏车属于紧俏商品,普通⼈很难买到。这辆‘永久’,是我和你爷爷⼀起在旧货调剂市场买的⼆⼿货。作为家⾥唯⼀的交通⼯具,⼏⼗年来不知换过多少零件、车胎,舍不得花钱送修理铺,都是⾃⼰维护,车胎磨平纹路才换新的。除了作为上下班的代步⼯具,更重要的是骑长途。在计划经济时代,我骑着这辆车往返于浦东浦西,把节省下来的⽶、油、煤球之类的⽣活⽤品,放在后
座上带回家。临近新年,我骑车到批发市场买好布料、棉花、各种副⾷品,把⾃⾏车装得像⼩货车。那时路况不好,通常要周六做好准备,等六点⼀下班赶紧出发,周⽇晚上再赶回,不会耽误⼯作。这事放到今天,应该是天下奇闻。”王爷爷对我说起过去的事,感概万分。
“我在家等你,度⽇如年。那时没有⼿机,乡村道路也没路灯,你这⼀路,不知要吃多少⾟苦!我担⼼你在路上出事,总是胡思乱想,只好拼命做针线活,让⾃⼰镇定。我总是竖起⽿朵,听着外⾯的动静。你⼀到家门⼝,就按铃铛,⽰意我开门,也是给苦苦等待的我报平安。那些年,我们家捉襟见肘,却其乐融融。你劳苦功⾼!”王奶奶说起往事,⼀脸⼼疼。
“⼤家都苦,没啥好说的。忙碌⼯作⼀辈⼦,闲在家⽆所事事,反倒不习惯。⽼同事提议成⽴⾃⾏车骑游队,应者云集。我们去看东⽅明珠、⾦茂⼤厦,⼀起喝茶聊天;到各⼤公园,观花、看荷、闻桂、赏梅;到崇明农家,品尝⼟特产。在风和⽇丽的春天,我们骑车去杭州,看苏堤春晓,赏三潭映⽉......”
王爷爷说,他学会⽤智能⼿机规划骑⾏路线,迷路时可以导航,⽤美照记录旅途中点滴美好,和车友结下深厚友谊。他们⼀起看城市的⽇新⽉异,感受新农村的欣欣向荣,享受⽣活的悠闲和诗意。我们纷纷为他点赞。
回程时,我们在南祝公路看到⽼年⾃⾏车队。他们⾝穿醒⽬的红马甲,戴着酷酷的骑⾏头盔,每辆车
上插着⼩红旗,个个神采奕奕。蓬勃的朝⽓,引得我们暗暗赞叹!
⼀车在⼿,说⾛就⾛。我这个阳光少⼥,更要活出新时代的精⽓神!
点评:⽂章切⼊点⼩,以⾃⾏车串联起现在和过去两个时代。“当年骑车是为了养活家⼈,如今骑车是享受⽣活。”王爷爷的⾃我总结,概括了两种不同质量的⽣活。随着王爷爷和王奶奶对过去⽣活的回忆,我们感受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车帮⼈们熬过⽣活的艰难,也凝聚家⼈对彼此的牵挂和关爱。王爷爷退休后加⼊⽼年⾃⾏车骑游队,既锻炼了⾝体,也焕发了青春。两段描写⾃⾏车骑游队外出活动的排⽐句,⽣动描绘了他们晚年⽣活的丰富多彩。这要归功于党的好政策,退休⼈员⽼有所养、⽼有所乐。有了⾃⾏车,他们尽情享受⽼年⽣活,再也不怕孤独、寂寞!结尾略写南祝公路上的⽼年⾃⾏车队,⽤简笔勾勒出富有活⼒的新时代⽼年⼈,令⼈振奋。(潘荷芬)
⼩作者胡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