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付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芭人来北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1.古代汉语中的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没有区别的一组是(2分)
A.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B.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C.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D.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载,都像人世间之外的人。
理解:桃花源里的人因为与人世隔绝已久,所以男女的穿哉都和人世间的人不一样。[乙】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里的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听到渔人诉说外面的事情,为自己不知道外界发生的变化而感叹惋惜
【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理解:渔人离开时,桃花源里的人特意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事情对外面的人说,说明桃花源的人不希望被外边的人打扰。
 
3.根据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2)题。(共4分)
材料一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田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
妇女亦耕旧力作,其俗甚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如人波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选甚也
(取材于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材料二
滁③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持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捷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取材于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旦子冈:地名,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滁:地名。④遗老尽矣:经历战乱的老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⑤涵煦:滋润教化。
 
(1)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句,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B.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C.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D.及宋寻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2)两材料中的内容与《桃花源记》中塑造的理想社会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材料一中的“__________①__________”分别描绘了桃林和田野的环境之美。三篇短文也都展现出人们__________②__________的生活状态。桃花源中人过上那样的理想生活,缘于他们与世隔绝后共同的劳动创造,而材料二中理想社会形成的原因则是皇帝施行了“__________③__________”的政策。(3 分)
桃花源记陶渊明 
 
答案:
1. 答案:B (2分)
2. 答案:丙(2分)
3.(1)答案:C (1分)
(2)答案示例:①田野禾苗油油然  ②和乐(自给自足)  ③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