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训练
一、字词填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然开朗( )
二、选择题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便扶向路
C.处处志之 D.渔人甚异之
A.让更多普通百姓的家底厚起来,让中等收入体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一幅人民众公平分享世外桃源的绚丽画卷。
B.在鸳鸯湖和彩虹桥之间,宽阔的柏油公路蜿蜒伸展,沿途阡陌相连,绿山相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C.由于受到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沪、宁、杭等地的家禽生意无人问津 , 土鸡十元一只也没人买。
D.通过两周的学习培训,我真是豁然开朗 , 不仅学到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重新燃起了拼搏的雄心和对胜利的渴望。
5.下列句子中,省略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
B.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C.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D.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等……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与别人相处时,我们要尊重对方,切忌不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B.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它们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C.当前实体书店面临生存困境,能否实现逆袭,关键在于探索出合适的发展模式。
D.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把这些关系导入互联网中,对习惯了与陌生人在互联网上聊天的网民来说,无疑是捅破了虚拟和现实间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实现了互联网和真实生活的“无缝连接”。
②的4.0版本正式增加了朋友圈功能,随后又逐渐增加了评论、隐私、收藏等功能。
③这种模式的即时通讯应用迅速得到传播,在国内首先有了“米聊”,随后又出现了“”。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三、语言表达
8.中国民间逢年过节舞龙灯、赛龙舟,庙宇、壁画、廊柱……龙的身影无处不在。下面是某学校文化艺术兴趣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围绕“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龙”的问题,探究出两条主要原因。
【材料一】
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融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免征物而存在。在古代,龙更是帝王的象征,着龙袍,坐龙椅,龙图腾成了皇权的象征。
【材料三】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清朝时把龙绘制在国旗上,制成黄龙旗。随着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龙成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四、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渔人甚异之 异:____________
(2)具答之 具: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桃花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却给人以真实存在的感觉,这种写法叫虚景实写,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漠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德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6.桃花林的景和桃花源的景象有所不同。结合内容说说其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桃花源记陶渊明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尝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节选自苏轼《桃花源志略》)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具答之(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又云“杀鸡作食”( ) ④或至百二三十岁(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皆出酒食 饮其水皆寿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寿益衰
C.非秦人不死者也 有见五世孙者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居民三十余家
1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划一处)
(1)皆 出 酒 食(动宾之间)
(2)道 极 险 远(主谓之间)
20.翻译下列句子。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1.苏轼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记持怀疑态度,可他也是忠实的“陶粉”,试联系乙段文句分析苏轼怀疑的是什么,他与陶渊明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
《和桃源诗序》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①,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②,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③。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①寿;长寿。②醯(xī):醋。③也欤:语气助词,相当于“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