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课件,即课⽂教学时的开场⽩,教师⼀⾛上讲台,就⽤⼀篇课件引⼊课⽂教学,就像⼀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课件的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纲的要求、⽂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的。下⾯是整理分享的初⼆上册语⽂《桃花源记》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
  【教学构想】
  本⽂⽂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课⽂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另外,要让学⽣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要看出他的⽆法克服的思想⽭盾,才能深刻理解⽂章的内容和写法。教学中不妨运⽤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法.*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
  【教学设计】
  [教学⽬的]
  1.熟读并背诵课⽂。
  2.理解、积累⼀些⽂⾔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理解、积累⼀些⽂⾔词汇。
  难点: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i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导⼊
  初⼀下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东晋⽂学家陶渊明的⼀⾸诗《饮酒》,我们⼀起读⼀遍。(课件显⽰《饮酒》诗)谁来说说,这⾸诗表达了诗⼈怎样的志趣?
  提⽰:全诗表现了诗⼈弃官归隐后乐于⽥居、陶醉于⾃然的⼈⽣态度和⽣活情趣,既反映了远离尘俗、安贫乐道、洁⾝⾃好的⼼志,也流露出躲避⽭盾、与世⽆争、独善其⾝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起⾛进桃花源、⾛近陶渊明。
  (此环节的设计既创设了情景,同时⼜通过复习、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花时不多,收益却很⼤。)
  ⼆、检查预习
  1.展⽰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
  2.请同桌检查对⽅注⾳、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刘⼦骥(jì)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配乐朗读。
  2.请⼀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中,提⾼⾃⼰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对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的想像⼒,培养⼝头表达能⼒。明确:课⽂以武陵渔⼈的⾏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4.全班同学齐读课⽂,然后反复⾃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学⽣出⽂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鲜美:鲜艳美丽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都。⾢⼈:同乡⼈不复出焉:不再从这⾥出去焉:于之,从这⾥语云:告诉(他)说既:已经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兴地
  (教师可适当给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①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古义:妻⼦⼉⼥(率妻⼦⾢⼈来此绝境)今义:指男⽅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
  ⽆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各复延⾄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这⾥问津指探访。(后遂⽆问津者)今义:⼝液
  ②⼀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屋舍俨然
  寻:寻(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请学⽣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疑难、⼤胆探索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
  2.积累⽂⾔词汇。
  3.摘录⼀些谈理想的名⼈名⾔。
  第⼆课时
  ⼀、检查背诵,积极评价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背诗⽂的好习惯。)
  ⼆、访谈练习
  同桌⼆⼈,⼀⼈为采访者’(渔⼈),另⼀⼈为受访者(村⾥⼈).将课⽂内容展现出来。最后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此环节的设计⽬的是利⽤刚学过的⼝语交际“访谈”,让学⽣分别担任采访者(渔⼈)和受访者(村⾥⼈),通过⼀问⼀答,来熟悉课⽂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
  三、⽤三个词概括桃花源给⼤家留下的印象
  (学⽣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地美;屋舍美;⽥池美;桑⽵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杂树。
  ⼭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神秘: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乐(和平、丰⾐⾜⾷)
  ②男⼥: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侧⾯烘托):杀鸡作⾷,皆出酒⾷(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在⽣活和平,丰⾐⾜⾷,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使学⽣加深对⽂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内容。)
  四、⼩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活幸福,美在平等⾃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真的存在吗?
  2.有⼈说陶渊明的是积极追求美好⽣活,也有⼈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本环节设计⽬的是⼸l导学⽣⽤⾃主、合作的⽅式培养学⽣⾃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
  问题⼀:
  ⽣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因为当时政治⿊暗,兵祸连绵,民不聊⽣,是个⼗分⿊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活的厌倦⽽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它反映作者对美好⽣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陶渊明
  ⽣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腐贪腐,⼈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存在。并且后来渔⼈因失约⽽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了这⼀点。
  ⽣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迹罕⾄的地⽅,何况在⼀千年之前呢?
  ⽣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带领⼼地善良的⼈,来到这与世⽆争的桃源绝境。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的⼈来到这⼉,享受美好⽣活。
  问题⼆:
  ⽣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活的表现。在当时⿊暗的社会,有⼈就⼼⽢情愿地沉沦下去,有⼈则努⼒地去争取美好的⽣活,⽽陶渊明正是这后⼀种⼈的⼀个代表。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个⼗分美丽的地⽅,唤起了⼈们对美好⽣活的向往,让⼤家都努⼒争取美好的⽣活。
  ⽣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活的渴望。但渔⼈、太守和刘⼦骥最终都未到桃花源的情节,暗⽰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态。
  ⽣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
想到那样⼀个世外桃源,躲⼈桃源之中。
  ⽣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这说明他⼼中还是向往美好⽣活的。
  五、全⽂总结
  陶渊明⽣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个战乱频仍,政治贪腐,民⽣凋敝的⿊暗社会⾥,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沽⾝⾃好,安贫乐道。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劳动、风⽓淳朴、平等⾃由的理想社会,本⽂正是这种理想的⽣动写照。这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疑具有⼀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种空想,⽆⾮借此寄托⾃⼰超然⾼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陶渊明不为五⽃⽶折腰,向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古⼈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还应树⽴⼀种远⼤的理想,将个⼈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愧于这个时代,⽆愧于我们的民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2.拓展阅读《桃花源诗》,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诵读能⼒。
  ⑶整体把握⽂章内容,理解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法
  ⑴在扫除语⾔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本,把握⽂章内容。
  ⑵在疏通⽂意的基础上,引导学⽣创造性深⼊理解⽂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⑴掌握课⽂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法
  ⑴反复朗读法
  ⑵⾃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激发兴趣,导⼊新课
  世外桃源那是陶渊明为我们开启的⼀个躲避世事烦扰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美,那“黄发垂髫,并怡然⾃
乐”之趣,那“设酒杀鸡作⾷”之朴,⽆不给⼈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
  ⼆、采访对话,理解课⽂
  设计语⽂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
  同学们都是武陵⼈,是采访对象,⽼师客串⼀下记者。
  采访开始:
  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
  武陵⼈:缘溪⾏,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长长的绿⽔,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赏⼼悦⽬,⼼旷神怡。桃林太美了,⽽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美丽的桃林呢?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有在哪⾥呢?
  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赏⼼悦⽬,⼼旷神怡。进⼊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的⼟地平坦如砥,⼀望⽆垠,⽥地⾥⽜⽺在安闲的吃草。房屋整整齐齐,青砖⽩⽡。⽥地肥沃,庄稼茁壮⽣长,池⽔清澈,鱼⼉悠然⾃乐。桑树茂盛,修⽵成林……实在是⼭清⽔秀,优美恬静啊。
  武陵⼈2: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们热情好客。对素不相识的我热情相邀,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我;不⽌⼀⼈如此,其余⼈也是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村⾥⼈听说我的到来,都来打听消息。这份热情淳朴实属少有。
  武陵⼈3:桃花源⾥⼈们⽣活幸福,其乐融融。他们男耕⼥织,丰⾐⾜⾷,⽼⼈和⼩孩⽣活安康,⽆
忧⽆虑,⼈⼈安居乐业。真是⼀个好地⽅。疑似天上却⼈间。
  记者:桃花源⼈告诉你他们来到这个地⽅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记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当你告辞离开时,桃源⼈对你有何嘱托?他们何出此⾔呢?
  武陵⼈:“不⾜为外⼈道也”,也许他们害怕世⼈知道了桃花源这个地⽅,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活。不愿再⾯对纷乱更替的乱世。
  记者:既然受⼈之托,为何还要在离开时处处做标记,还要将此事告诉太守?
  武陵⼈1: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世间少有,我担忧别⼈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2:想急于告诉⼈们我的传奇经历,我想太守是当地长官,他应该知道。
  三、运⽤想象,配话(画)外⾳
  陶渊明的⽂章似淡⽽浓,似癯⽽腴,很值得品味。语⾔简洁⽽含蕴丰富,留给我们以⼴阔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运⽤丰富的想象,再次品读课⽂,配画外⾳。两位同学为⼀组,⼀位同学读课⽂,另⼀
位同学配画外⾳或(话外⾳)
  ⼀位同学读课⽂:“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位同学配画外⾳: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动,只见⼀⽚粉红夹岸⽽来,晴空下,桃枝交柯,纷纷扰扰,桃花菲薄迷离。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粉霞。地⾯上青草葱茏,⾹⽓袭⼈。⼀阵清风,伴随着芬芳⾹⽓,花瓣如粉红蝴蝶,飞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中,悠悠荡荡,沿着春天的津渡⽽上,清溪泻⽟,桃花放焰……
  ⼀位同学读课⽂:“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位同学配话外⾳:桃源⼈问:“今是何世?”渔⼈回答:“今是晋”。桃源⼈接着问:“秦朝之后就是晋朝吗?”渔⼈回答说:“秦之后还有西汉、东汉两朝,汉之后⼜历经三国⿍⽴,之后是魏,魏之后⽅为晋。”
  桃源⼈感叹道:“唉,世外朝代更换如此之快,⼈民⽣活苦不堪⾔啊。”
  ⼀位同学读课⽂:“诣太守,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