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信息范文10篇(学习参考)
提案范文农村,存在着年人均收入稍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人,但他们很少得到机制上的帮扶和救助,与“低保阳光”失之交臂。这部分人实际的生存环境与低保人一样脆弱,收入较低,自我发展、自救能力普遍差,属于低保“边缘人”。这些“边缘”体家庭一旦出现如遭遇灾害、重病以及子女非义务教育支出时,经济和生活就会陷入比低保人更艰难的境地。对于这部分弱势体,由于边界的划分太过机械,加之农村低保不能做到及时的入保,使他们在客观上存在着被忽视的状态,反而成为最无助、最无望的体。建议:政府在加大对农村低保对象扶持力度的同时,应从全面实现小康的高度重视对低保“边缘人”的帮扶,在低保线之上再构筑一道新的防线。
1.建立低保“边缘人”数据库和救助预警机制。地方政府对现行低保边缘家庭的人口、劳动力状况、文化水平、贫困原因等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建立低保边缘体家庭人员数据库,以便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各类困难众的基本信息,形成一个能够反映贫困现状的贫困监测网络,同时建立帮扶“预警”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贫困人的社会救助提供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
2.积极扩大专项救助政策的覆盖面。在低保线之上建立向低保边缘体扩展专项救助制度,为低保边缘人构筑一道新的防线,逐步形成斜坡式的救助体系,改变目前所有救助帮困政策高度聚焦低保体的“
悬崖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救助资金的社会效益。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发挥临时救助制度在边缘体遇到重病、灾害和子女教育花费等造成生活困难时的“救急”作用,帮助渡过难关。根据经济
发展,适当放宽低保政策,将一部分低保边缘户纳入低保范围。
3.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低保边缘户纳入救助范围。一是要将临时救助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临时救助资金的落实。二是要明确临时救助的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为遭遇突发困难的边缘体“救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设置救助标准。三是要严格申请审批程序。凡申请临时救助待遇的,需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居(村)民委员会接到救助申请并进行公示后,及时提交村民评议小组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可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救助意见,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核实申请人家庭情况后,应及时对村委会提出的救助意见进行确认,并将审核意见报送县民政局批准。
4.设立扶贫济困基金。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加捐赠的热情。通过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设立扶贫济困基金,作为临时救济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使低保边缘人在遭受灾害、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等特殊困难时,在获得国家的临时救助外,通过扶贫济困基金及时得到帮助。
居民小区(以下简称小区)公共收益是指小区公共部分进行经营获得的收益,包括公共区域的广告收益,如电梯轿厢广告、户外广告;小区公共区域的停车位收益;物业管理用房收益等。
按照《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小区公共区域属于全体业主,公共区域的收益属于全体业主共有,所得收益应当主要用于补充物业费的不足和业主的其他各项开支或划归房屋的维修基金和
房屋公用设施专用基金,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进行使用。但现实是,很多小区对公共收益账目不公开、不透明,业主难以了解资金的去向,一旦遇上房屋公用设施的维修,业主和业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时常发生矛盾冲突。建议:
1.业委会要明确小区公共收益财务管理和责任主体,单独开户建账,专款专用。
2.依法引入第三方机制,加强财务监管和审计,定期公示经费收支情况。对于违规的组织和个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3.运用互联网手段,让业主可通过手机APP、以及网站等便捷方式查询公共收益收支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厕所已成为亟待改善的短板:一是数量不足,规划布局不合理;二是已有公厕旱厕居多、整体环境卫生差,且年久失修、设施落后;三是管理不到位,长效保洁机制未建立。抓好农村公厕建设,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美丽和谐乡村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布局农村公厕。协同落实环保、建设、卫生等多重目标要求,改建好农民自家厕所并按照人口比例新建公厕;综合考虑域内河湖水系、饮用水源地、生态敏感区及农村人口规模,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统筹规划建设公厕。
二、规范公厕建设标准。以“灯明、水畅、干净、整洁、无臭”为标准进行建设,同时农村公厕建设不仅仅是“水泥+砖瓦”,更应体现“实用+美观”、“科技+环保”。
三、建立市场化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坚持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众受益”为原则的推进机制,实现农村公厕可持续发展。一是将农村公厕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实现建造、管护资金有保障,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二是积极利用乡村旅游公厕,升级打造商业服务站,如在周边开设便利店、停车场、游乐园等,开展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租赁等,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以厕养厕,以商养厕。
近年来,发展畜禽养殖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养殖企业地处偏僻区域,监管难度大、监管不到位,规模较小的散养户未纳入监管范围;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落后,处理方式简单,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养殖场,因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成本较高而采取粪污直排,周围蝇虫横飞、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身心健康。为此建议:
一要科学制定养殖区域分布规划。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畜禽养殖情况全面核查,科学规划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坚决取缔禁养区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业户)。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畜禽养殖场(专业户)必须建设或完善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科学处置养殖污染。
二要建立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病死畜禽及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积极引导和鼓励畜禽养殖场(户)采用沼气技术、有机肥生产等方式无害化处理畜禽排泄物,全面推进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有效治理。积极探索粪污治理模式,形成种、养、加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条,实现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
三要建立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制度。制定农村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制度,例如《农村养殖日常巡查和普查制度》《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方案》《农村养殖污染应急机制》等,加强执法监管,强化源头管控。与此同时,通过养殖业保险、金融帮扶、政策扶持等进行适度补贴,激励养殖业向生态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当前,全市各级各部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大多重视物资、资金、技术等“外力”帮扶,对坐等帮扶、依赖心强、好逸恶劳的贫困众正面引导不够,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努力改善他们的心理环境,点燃其求富、求荣、求美、求变的致富激情还远远不够。为此建议: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神扶贫,投入更多的资金和项目用于精神扶贫,发动党员干部在精神扶贫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情感;要把精神扶贫措施和效果纳入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帮扶干部考评内容;要依托妇联、团委、文化、司法、卫计以及涉农部门常态化开展“送文化、送法律、送卫生、送科技、送政策”下乡活动,增强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培育他们自强自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加强村民道德教育,有效遏制封建迷信、聚众赌博、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引领众弘扬优良家风、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新农村新风尚;要重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大力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受到基本教育;要加强贫困众劳务技能培训,加大贫困众就业扶持力度,达到贫困众“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