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
3、认识对比手法,并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提出“对比”
1、先写一个中等大的“对”字,问学生这个字是大还是小,再写一个很小的“比”字,问“对”字是大还是小。
2、师: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方法,作家就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文学创作,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就是运用对比法的高手。今天我们就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学习了解这种奇妙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指向“对比”
1、检查先学,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交流汇报,指名回答。
3、思考:读了这个童话故事后,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预设一:“幸福”的女孩。(师:你已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了。还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二:“可怜”的女孩。(师:你一定是个爱脑筋的孩子,文中明明说这位小女孩“多么幸福”,你却认为她可怜,其中必有原因。)
三、理解感悟,认识“对比”
1、师:作者既写了小女孩的可怜,又写了她的幸福,小女孩到底是幸福还是可怜呢?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所写的幸福是什么。
2、投示,读一读: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小女孩“曾经的幸福”是什么呢?咱们先来一她的第一次“幸福吧”。
3、理解第5自然段,引导思考:这幸福是真的吗?不是的,这是幻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虚幻的景象。然而小女孩的幻象就是她内心的独白,就是她的渴望。聪明的同学们,从幻象中可以看到小女孩想得到什么?现实是怎样的呢?
小结:这里作者用美好的幻象与悲惨的现实进行了对比,使读者更明白小女孩内心的需求,在幻象与现实的比照中激发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板书:美好的幻象、残酷的现实
4、指导感情朗读。
师:这段话非常生动感人,请按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吧。
(1)投示内容: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指名读,教师范读。对比点评。
(因势利导:A、头脑中要有“画面感”,不宜读得像抒情诗一样,因为这是在讲故事。B、
幻象的内容是惊喜的、快乐的、美好的;现实的内容要读得清楚明确,如同人清醒过来了一样。)
再指名读。
5、总结学法
师:刚才同学们的学习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抓关键句,出幻象的内容。
(2)结合上下文,把幻象与现实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的意图。
(3)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6、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1)各人自学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进行对比的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
组里交流先学情况。
(2)检查展示
指名出来展示。
(3)出示老师的表格,给同学们参考。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次数
美好的幻象
残酷的现实
幻象内容
希望得到
第一次
大火炉
温暖
寒冷
第二次
烤鹅
食物
饥饿
第三次
圣诞树
节日快乐
伤心
第四次
奶奶
疼爱
孤独
第五次
跟奶奶飞走了
幸福
死亡
7、感情朗读
(1)学生自选一段练习朗读。
(2)抽签选一位同学读,点评。
8、体会对比法的作用。
质疑启思:假如这篇文章不写幻象的内容,只写现实的内容,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预设:没有童话的味道,读者印象不深刻,读者有同情心没那么强。作者巧妙的设置了美好的想象作为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9、了解对比法的种类:
(1)自比法
师:刚才我们发现作者是把小女孩自己的幻象,与小女孩自己的现实进行对比的。自己与自己比,你们能给这种对比方法起个名字吗?(如:自比法、纵向对比法。)
投示:(资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