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册第四单元设计说明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概括
本单元主题是“外国名篇名著”。选择了四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的文章作课文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的精神。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本单元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学会浏览等。其中《语文园地四》中“日积月累”,紧扣单元主题,要求学生积累外国作家的名言警句。口语交际《学会生存》提出遇到灾难或危险该怎样去应对的话题;习作中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从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的关于“自我保护”的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一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关注人物命运。同时视野扩大,为以后更多地阅读国外优秀作品做准备,教学中,要能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等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二、单元训练点落实
1、字词教学难点突破
本单元的课文选自外国名家名篇,有不少外国人名,学生读起来感觉拗口。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读通这些名字,再说说这些对象,在文中的身份,导入课文的学习。另外,生僻的词语以及带点的词语,要集中学习,读准音,认清难写的字的字型,了解含义。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2、给予方法指导,带着任务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内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概括大意的方法,浏览的方法等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亲历方法的使用,并加以尝试得出结论。要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3、抓住关键点,教学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本单元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学生学习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的好习惯。通过这两课的教学,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读写“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3.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和联想。
4.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三段,体会文章中心。
2.简要复述课文。
一、谈话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媒体出示: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学习第二段“第四次擦火柴”。
师:你们看,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是这样的寒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更冷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奶奶)。在亮光里,她看到奶奶叫了起来,为什么叫起来?她想对奶奶说什么?
1.指名读。
2.引读:
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说——。小女孩“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3.现在,假如你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那么爱她的奶奶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请同学们小组准备演一演。
4.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小节。
说明:主要通过引读、担当角、感情朗读,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更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理解文本。
(二)、学习第二段“第五次擦火柴”。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轻声读第五次擦火柴。
2.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划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比较两句句子的写法:
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用反复的写法,连用三个“没有”?
(连用三个“没有”,起了强调作用,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
(2)指导朗读: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
轻声齐读这部分。
5.小女孩的命运是这么悲惨,五次幻想却这样美妙,这么大的对比说明什么?
(幻想越是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读,以及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使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
6.填空。
看到什么
说明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五次
答案:
大火炉    她很冷
烤鹅      她很饿
圣诞树    她没有快乐
奶奶      她需要爱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四、研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想一想:“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话为什么要反复两次写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