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第2课时_语文S版
2.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意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录像片断;本课重点句段及问题投影。
一 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板书课文题目)下面,我们一起观看录像,让这个录像片断把我们再次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播放录像片断)
老师过渡: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孤苦伶仃,饥寒交迫,最终冻死街头。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儿啊!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走进小女孩儿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命运的悲惨和作者给予的深切同情。
二 学习课文,体悟情感
1.标画词句。(引导学生细心读课文,标画出有深刻含意的词句)
2.分析词句。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弄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老师小结: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儿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儿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乙:说明火柴是小女孩儿一家人生活费用的来源,对小女孩儿来说,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贵。
联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内疚与怕挨爸爸打的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一根。
(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学生丙: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儿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儿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4)你从小女孩儿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女孩儿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她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儿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
(5)小女孩儿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的卖火
柴的小女孩儿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渴望得到欢乐。这体现出小女孩儿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分析,小女孩儿孤苦无依,家里只有奶奶最疼爱她。在小女孩儿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7)小女孩儿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为什么?
学生丁:小女孩儿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儿来说,这世界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老师小结:这反映了小女孩儿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联系上文,小女孩儿在多次幻想破灭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掷,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儿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3.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意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语句及问题)
  (1)Secord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小女孩儿既然是被冻死的,为什么还“嘴上带着微笑”?
学生甲:这是因为小女孩儿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带着微笑”。
老师小结:幻想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儿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幻境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
、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那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儿死前是那样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又是冻死在街头。如此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同情小女孩儿的不幸遭遇。
学生丙:“她曾经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是指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种种美好的幻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死亡。因为她用死亡摆脱了寒冷、饥饿与痛苦的生活。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老师小结:课文没有写小女孩儿最终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儿在美好的幻想中飞走了,这是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小女孩儿再一次失望。小女孩儿用美妙的幻想来满足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幻境越是美好,越体现出现实的悲凉,越体现出这个黑暗社会的冷漠无情。最后,作者让小女孩儿用死亡来摆脱冷、饿、苦、痛,用死亡来摆脱这个悲惨的世界。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的吗?这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儿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控诉。
4.赏析全文。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把一个赤着脚叫卖的小女孩儿置于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环境里,这就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之后作者用实与虚的对比,交替描写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流露出小女孩儿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并继续关注小女孩儿的命运;直至最后写小女孩儿跟奶奶一起飞走了,交代出小女孩儿在美妙的幻觉中“幸福”地死去了。小女孩儿的生活是这样的痛苦,小女孩儿的幻想是这样的美好,小女孩儿的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辛酸与悲愤,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儿的悲惨命运给予的深切同情。
5.升华情感。
同学们,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儿,一个想过上幸福生活的小女孩儿,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当新年的太阳高高地升起来的时候,小女孩儿却再也看不到了……想必同学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我还看到有的同学眼中闪动着泪光!今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小女孩儿说吗?
  1.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这样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儿命运的悲惨。
2.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利用课本剧再现故事情节。这一课学生在学习上并没有什么困难,课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安排课外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课本改为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1.给多音字组词。
2.指出下列破折号的用法。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解释说明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话题转变
3.照样子,写词语。
暖烘烘 冷冰冰 热腾腾
又冷又饿 又大又圆 又香又脆
哆哆嗦嗦 高高兴兴 热热闹闹
4.小女孩儿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遭遇,能否说明她的父母不爱她?
火柴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火柴头上涂有硫黄,再裹上黄磷、铅丹或二氧化锰及树胶的混合物。黄磷是剧毒物质,人误服0.1~0.2克就会死亡。用黄磷制成的火柴,受热到40℃时就会起火燃烧,在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发现无毒且不能自燃的红磷,从而出现了安全火柴。安全火柴是把引火物成分分别涂在火柴头和特殊摩擦表面两个部位上制成的。1855年,瑞典人伦斯特勒姆获此项专利。他用三硫化锑、氯酸钾、二氧化锰及树胶调成糊状涂在浸过石蜡的小木棒上制成火柴头,把红磷、细沙做成稠浆涂在火柴盒的侧面做成沙皮。这样,火柴头只有在火柴盒侧面的沙皮上摩擦,才会点着。这种火柴既没有毒,又不容易引起火灾,因此称为“安全火柴”。
可是,由于黄磷火柴不易变质并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一直流行到19世纪末。安全火柴在2
0世纪初才完全取代被各国定为违禁产品的黄磷火柴。安徒生生于1805年,死于1875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使用黄磷火柴的时期,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中的小女孩儿,在墙上就能擦燃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