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种民族⽂化,都有它发⽣、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现在以我国的节⽇习俗活动为例,介绍传统节⽇习俗,让⼤家能更深⼀步的了解我国的⽂化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最热闹的⼀个古⽼传统节⽇。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初⼀是“岁之元,⽉之元,时之元”,是⼀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直持续到正⽉⼗五元宵节。每到除⼣,家家户户阖家欢聚,⼀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耍龙灯,演社⽕,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称上元节,灯节。正⽉⼗五闹元宵,将从除⼣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个⾼潮。元宵之夜,⼤街⼩巷张灯结彩,⼈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四节⽓之⼀,⼜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清明的前⼀天称寒⾷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节的设⽴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焚死不公侯”的介⼦推。清明寒⾷期间,民间有禁⽕寒⾷、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五⽇,蓄兰⽽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的⽂学家屈原有关。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南⽅各地举⾏龙⾈⼤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古相传的“卫⽣节”,⼈们在这⼀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七⼣节:每年七⽉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座鹊桥,⽜郎和织⼥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这⼀天,民间有向织⼥乞巧的习俗。⼀般是⽐赛穿针引线,看谁更⼼灵⼿巧。因此,七⼣⼜叫乞巧节或⼥⼉节。每到七⼣将⾄,牵⽜和织⼥⼆星都竟夜经天,直⾄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被喻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6.中秋节:农历⼋⽉⼗五,是⼀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祭⽉、吃⽉饼,有些地⽅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饼外,各种时令鲜果⼲果也是中秋夜的美⾷。此夜,⼈们仰望如⽟如盘的明⽉,⾃然会期盼家⼈团聚。远在他乡的游⼦,也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称“团圆节”。
7.重阳节:农历九⽉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是“⽼⼈节”,⽼⼈们在这⼀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限乐趣。
8.冬⾄节:冬⾄在我国古代是⼀个很隆重的节⽇。⾄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地区冬⾄有宰⽺,吃饺⼦的习俗,南⽅的传统⾷品有冬⾄⽶团、冬⾄长线⾯等等。
9.除⼣:除⼣是⼀年中最后⼀天,这⼀天,普通⼈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聚,喝酒吃美⾷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户外则是爆⽵声声。⼀家⼤⼩在⼀起度过⼀个温馨的⼀年中最后⼀个夜晚
⼼得体会:
⼀个民族要⽴于世界,必须要有⾃⼰的⽂化,⽽传统节⽇就是这⽂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时代的发展中,许多民俗⽂化不应只是“古化⽯”或“历史残留物”,国⼈有必要保护好、发扬好传统⽂化,把传统⽂化从历史引向未来。节⽇习俗是展现民族⽂化的重要窗⼝,从不同的⾓度和侧⾯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活,在增强国威,加强民族凝聚⼒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公搜众号,中国风⽔研究会。作为⼀名中国⼤学⽣,我们更加不能遗忘了⾃⼰的传统⽂化习俗,因为我们都是国家的希望。我们要做的不⽌是记住它,更重要的是向其他⼈宣扬。让我国的⽂化流传下去。
中国传统⽂化归类资料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四⼤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民谣、黄⼟、长江、黄河、红、⽉亮。⼗⼆⽣肖:⿏、⽜、虎、兔、龙、蛇、马、⽺、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化、帝王学。
2、诸⼦百家
2、诸⼦百家
1.儒家(孔⼦、《论语》、孟⼦、《孟⼦》、荀⼦;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学》《孟⼦》《论语》)2.道家(⽼⼦、庄⼦;思想:道德,⽆为、逍遥)3.墨家(墨⼦、《墨⼦》、思想:兼爱、⾮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李斯、《韩⾮⼦》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6.阴阳家(邹衍、五⾏、⾦⽊⽔⽕⼟)7.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春
秋》)9.⼩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浒传》)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胡、古筝、萧、⿎、古琴、琵琶。《茉莉花》、⼗⼤名曲(《⾼⼭流⽔》、《⼴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埋伏》、《⼣阳箫⿎》、《胡笳⼗⼋拍》、《汉宫秋⽉》、《阳春⽩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房四宝(⽑笔、墨、砚台、宣纸)、⽊版⽔印、甲⾻⽂、钟⿍⽂、汉代⽵简、竖排线装书;国画、⼭⽔画、写意画;敦煌壁画;⼋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汉乐府》、《孙⼦兵法》、《三⼗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说》、四⼤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节)、寒⾷节、清明节、端午节、七⼣节、中元节(⿁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节、腊⼋节、祭灶⽇(⼩年)、除⼣。每个地⽅还有地⽅和民族的特⾊。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题诗、⾃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戏、巴陵戏、⽊偶戏|京戏脸谱。中国传统⽂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狮、民宅、秦砖汉⽡、兵马俑、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经》、《脉经》、《本草纲⽬》、《千⾦⽅》《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罗盘、⼋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太上⽼君;烧⾹、拜佛、蜡烛。
12、民间⼯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青城、嵩⼭。
14、地域⽂化
中⼟⽂化、江南⽂化、江南⽔乡、塞北岭南、⼤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中原、巴陵⽂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中国传统⽂化
16、⾐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17、四⼤雅戏
花鸟⾍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熊猫...;梅兰⽵菊:梅花,兰花,⽵⼦,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佩、⽟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宝剑等)
、青铜器、古玩(铜钱等)、⿍、⾦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花轿、⽔烟袋、⿐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20、饮⾷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化、中国菜、⼋⼤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饼、筷⼦;鱼翅、熊掌...
21、传说神话
⼥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嫦娥奔⽉、夸⽗逐⽇、精卫填海、青龙⽩虎、朱雀⽞武···
22、神妖⿁怪
神仙、妖怪、⿁怪、幽灵、⽟帝、阎罗王、⿊⽩⽆常、孟婆、奈何桥···
23、传统⾳乐
是指中国⼈运⽤本民族固有⽅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流传⾄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
新⾳乐”,但它们都是“中国⾳乐”。传统⾳乐是中国民族⾳乐中⼀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乐与新⾳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的先后,⽽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胡独奏曲《⼆泉映⽉》、《渔⾈唱晚》虽是近代⾳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乐,故不是传统⾳乐。传统⾳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乐概论》,分为五⼤类:歌曲、歌舞⾳乐、说唱⾳乐、戏曲和器乐,但⼤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乐并⼊民歌,于是就变成四⼤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乐、
曲和器乐,但⼤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乐并⼊民歌,于是就变成四⼤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乐、戏曲⾳乐。实际上,“民族⾳乐”、“传统⾳乐”和“民间⾳乐”⼜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乐”包括传统⾳乐和新⾳乐;
⽽“民间⾳乐”只是传统⾳乐的⼀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乐是⾮常丰富的,除了民间⾳乐,还包括宫廷⾳乐、宗教⾳乐和⽂⼈⾳乐。杜亚雄先⽣则将中国传统⾳乐分类如下:民间⾳乐、⽂⼈⾳乐、宗教⾳乐、宫廷⾳乐;其中民间⾳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乐和说唱⾳乐;⽂⼈⾳乐包括古琴⾳乐、诗词吟诵调、⽂⼈⾃度曲;宗教⾳乐包括佛教⾳乐、道教⾳乐、基督教⾳乐、伊斯兰教⾳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乐;宫廷⾳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戏曲”戏曲“四⼤声腔”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昆⼭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阳腔,节奏强,
加滚⽩,调⾼亢;梆⼦腔,声响亮,花苦⾳,巧⽤上。⽪黄腔,⼆合⼀,称⼆黄,和西⽪;西⽪刚,⼆黄抑,后发展,成京剧。声腔中以昆⼭腔、⼷阳腔、梆⼦腔、⽪黄腔为典型。
24、中国对联
对联,⼜称楹联或对⼦,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头、柱⼦上的对偶语句⾔简意深,对仗⼯整,平仄协调,是⼀字⼀⾳的中⽂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化瑰宝。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在《⽂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南北朝。在中国古诗⽂中,很早就出现了⼀些⽐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今的⼏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饮,耕⽥⽽⾷”、“⽇出⽽作,⽇⼊⽽息”之类。⾄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辞中已有⼀些对偶⼯整的⽂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整的句⼦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相求,⽔流湿,⽕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和宫、商、⾓、徵、⽻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义》,⽤反切注⾳,他是反切的创始⼈。
传统⽂化传说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爬上岸来吞⾷牲畜伤害⼈命,因此每到除⼣村村寨寨的⼈们扶⽼携幼逃往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个⽩发⽼⼈,对⼀户⽼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晚,他定能将“年”兽驱⾛。众⼈不信⽼婆婆劝其,还是上⼭躲避去了,好⼼的⽼⼈坚持留下,众⼈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发⽼⼈突响的爆⽵声“年”兽混⾝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光和炸响。这时⼤门⼤开只见院内⼀位⾝披红袍的⽼⼈哈哈⼤笑,“年”兽⼤惊失⾊仓惶⽽逃。第⼆天当⼈们从深⼭回到村⾥时,发现村⾥安然⽆恙,这才恍然⼤悟原来⽩发⽼⼈是帮助⼤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们同时还发现了⽩发⽼⼈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户户灯⽕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元宵节的传说
汉⾼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性懦弱优柔寡断⼤权渐渐落再吕后⼿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天下变成了吕⽒天下,朝中⽼⾂刘⽒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敢怒不敢⾔。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夫靳尚为⾸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抱负的屈原倍感痛⼼,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座城池,接着⼜派使⾂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声投⼊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夫投江⾃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打捞屈原的⼫体,纷纷拿来了粽⼦、鸡蛋投⼊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江中以便药昏蛟龙⽔兽使屈原⼤夫⼫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初--屈原投江殉难⽇,楚国⼈民都到江上划龙⾈投粽⼦以此来纪念伟⼤的爱国诗⼈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乞巧节的传说
七⼣乞巧,这个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常以七⽉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
妇⼥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缀珠光,七⼣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每逢七⼣在清宫夜宴,宫⼥们各⾃
有诗说“阑珊星⽃缀珠光,七⼣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每逢七⼣在清宫夜宴,宫⼥们各⾃乞巧,这⼀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称为乞巧市。宋罗烨、⾦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潘楼前买卖乞巧物。⾃七⽉⼀⽇,车马嗔咽,⾄七⼣前三⽇,车马不通⾏,相次壅遏,不复得出,⾄夜⽅散。”在这⾥,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们从七⽉初⼀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马龙、⼈流如潮,到了临近七⼣的时⽇、乞巧市上简直成了⼈的海洋,车马难⾏,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的节⽇--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最为喜欢的节⽇之⼀。
很久以前,有⼀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既聪明⼜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放⽜,⼤家都叫他⽜郎,⼏年后哥嫂和⽜郎分了家,狼⼼的嫂嫂只给他⼀间破⽡房和⼀头⽼⽜。从此⽜郎⽩天放⽜砍柴晚上就和⽼⽜同睡在那间破⽡房内。⼀天⽜郎赶⽜⾛进了⼀⽚陌⽣的树林,这⾥⼭青⽔秀、鸟语花⾹。⽜郎见到九个仙⼥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郎盯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看⼊了神这时⽼⽜突然说话
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郎悄悄地沿着树拿⾛了织⼥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去。唯独不到五彩霓裳的织⼥留下了。这时⽜郎从树背后⾛出请求织⼥做他的妻⼦,织⼥见⽜郎忠厚⽼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郎织⼥喜结良缘后男耕⼥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下⼀男⼀⼥。然⽽天帝闻知织⼥下嫁⼈间勃然⼤怒。七⽉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降捉了织⼥,悲痛欲绝的⽜郎在⽼⽜的帮助下⽤萝筐挑着⼉⼥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簪⼀划⽜郎脚下⽴刻出现⼀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断的织⼥和挑⼉⼥的⽜郎⼀个在河东⼀个在河西遥望,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座鹊桥⽜郎织⼥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奈只好允许⽜郎织⼥每年的七⽉初七在桥上相会⼀次。
◆中秋节的传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