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摘 要 统编教材使用以来,对教材的研究日新月异、成果纷呈,然而对伴随着语文教学的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未能引起关注与重视,为此,随着统编教材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化,对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的教学和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自然将浮出水面,首先要解读清楚二者的教材编写安排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收集资料把课文读厚,通过搜集资料把课文读活,促进收集资料向搜集资料转化。
关键词 统编教材 教学策略 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 教材编排
统编语文教材在“专治少读书、不读书”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如增设了“与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引领学生阅读的栏目,从三年级至六年级上册皆开设“阅读策略”专题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阅读要素。以上这些都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但从现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研究者对教材中提出的“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的关注不够,少有相应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学习阅读,还是通过阅读来学习,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都是不可或缺。为此,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一、“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的编排及关系
统编语文教材是从哪一册开始安排收集资料?又从哪一册开始安排搜集资料的呢?笔者对教材作了如下整理(见表1)。
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的编排不像语文要素,在单元页呈现,而是分散在单元内容中的:或体现在单元语文要素,或体现在口语交际,或体现在单元习作,少数的还体现在课后习题中。从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借助课外资料”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纵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发展、稳步推进。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在运用课外资料上,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收集资料是搜集资料的基础,搜集资料是收集资料的发展。那么,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在教学上有何区别呢?
一是教学目标与要求不同。收集资料,一般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主题的资料进行阅读,比如三年级下册收集元宵节的灯谜,四年级上册收集神话故事,主要是引导阅读积累。而搜集资料,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需求来寻相关资料,并且对资料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进行判断,筛选和整理能为自己所用的信息,比如五年级上册要求搜集相关资料来介绍一种事物,完成一篇说明文,这就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有用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主要目的在运用。
二是教学方法不同。收集资料,教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并指导学生如何就整理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比如四年级下册“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收集喜欢的现代诗。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它们工整地抄下来,注意写清楚作者与出处。”而搜集资料,教师则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可靠的途径寻到需要的信息,判断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合理性,整理和筛选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利用。
二、“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的教学策略
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前者主要是为了通过阅读增加阅读积累,其行为除阅读外主要有查、收集、整理等,其主要目的是为我所有。后者是为了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疑惑和问题,伴随着资料的搜集,后续行为有会、介绍、撰写、加深体会、制作、策划等,其主要目的是为我所用。由于目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同。
1.通过收集资料把课文读厚
三年级下册才开始提出收集资料的阅读要求,是符合阅读发展规律性的。因为通过一、二年级拼音、识字和课文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础的阅读能力,再通过三年级上册由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引领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独立阅读能力。有了这样的基础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应该借助课文收集相关文本与资料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1)明确主题。从三年级下册到四年级下册涉及到收集资料教学的单元有9个,每次的查、收集和整理都有明确的主题,收集資料要围绕主题展开,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教师应该围绕主题展开查、整理来收集相关资料。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综合性
学习单元,也是教材中首次提出收集资料的要求。该单元要求收集“传统节日”并展开系列活动。单元首篇课文《古诗三首》描述了元日、清明和重阳三大传统节日。而另外的三篇课文分别是《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分别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成就。这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和阅读提示都有收集相关内容的要求,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学习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是为收集“传统节日”服务的。而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是收集“传统节日”并展开活动,这一点不能偏离。其次,为了完整地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要做好以点带面,如可以从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和同学们熟悉的端午节为样本,收集整理好相关内容,然后以点带面地收集、整理其他节日资料,最终为展示活动积累丰富的节日资料。
(2)多元收集。收集资料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改善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中学会多元收集。
一是厘清收集类型。收集资料有拓展性收集,如传统节日、中国神话故事;有整理性收集,如整理问题清单、整理观察日记;有相关性收集,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查阅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有需要性收集,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根据需
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等。类型不同,收集的渠道和整理方法是有区别的。
二是多渠道收集。为了提高资料收集的丰富性和可靠性。首先,多渠道收集,确保内容的丰富。如查书籍、网上搜索、电视新闻、民间传说、专家讲座以及自身听说、经历和体验等,然后分类整理。其次,辨别真伪,确保内容的可靠性。资料的丰富性固然重要,然而资料中难免会有虚假的成分,收集资料不要被内容的猎奇所迷惑,要在内容详实、相互关联和真实可信上作出努力。最后,增设收集时机,促进思维惯性。收集资料是一种阅读行为,也是一种思维惯性。如针对课文或本文要善于培养学生形成拓展和分散思维,多问“是这样的吗?还有什么情况?进一步发展又会怎样?与其他事物有什么联系?”等。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反思、探究的思维,并通过收集资料和事实来印证。
(3)阅读分享。收集资料是为了拓展阅读,并要让收集资料的阅读成为同学间的分享。一是带着问题独自收集。收集资料起先是为了满足个性阅读的需要,如何收集资料和阅读资料是个人行为。为此,培养收集资料能力,养成收集资料习惯,首先要引导独立收集资料,就是在教师布置的任务下或基于个人阅读需要,尽量鼓励独立收集资料,教师要
对独立收集资料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检查,及时发现好的资料和好的表现,并鼓励学生持续努力。二是带着资料交流分享。一个人的努力毕竟有限,为此在独立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要组织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收集的内容,在交流内容的同时还要交流收集资料的思考与过程,并相互借鉴、分享。三是提炼资料集体分享。收集资料不是有了就好、多了就行,而要注重所收集资料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为此,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形成共识,并进行小组资料的整合,然后进行组际之间交流,并进行筛选、提炼、充实,形成班级资料供全班阅读积累,实现逐步提升的目的。
2.通过搜集资料把课文读活
阅读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仅靠自身已有积累和文本本身是难以解决的。由搜集资料来解决问题,是在把书本读厚的基础上,通过搜集逻辑性更强、证据更确凿、更有说服力的信息到问题的答案,这个搜集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把书读活的过程。
(1)针对问题。搜集材料的目的是为解决阅读理解和表达写作的认知问题。为此,搜集资料要有问题的针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这是搜集资料与收集资料的本质区别。问题
针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意义性。首先,要判断问题有没有解决的意义。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中园子的景那么的美好,生活在祖父的园子里是那么的欢快与自由,这是萧红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吗?通过搜集萧红的童年生活答案,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其次,要利用可靠途径寻需要的信息。信息时代有海量的信息来源,良莠不分是难以避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可靠的途径搜集,不盲从、不信谣、不猎奇。在搜集需要的信息后,要在相关性、准确性和合理性的要求下整理和筛选信息,并考虑进一步利用好信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