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相遇下的焦虑
作者:陈明黎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8
        要:昆曲《玉簪记》由明代剧作家高濂所作传奇剧本,[1]被学者誉为十大古典喜剧之一,不仅作为昆剧剧目经久不衰,更被川剧、京剧、越剧等其他剧种借鉴,其中《琴挑》一折更是作为昆剧经典。2009年,作家白先勇在推出青春版《牡丹亭》五年后,重新包装《玉簪记》,再次体现其昆曲新美学的理想,从而达到吸引更多青年人的目的。然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学,究竟新在何处,美在哪里,它将给昆曲以新生,还是成为昆曲的回光返照?这套新美学又给我们以何种启示,都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玉簪记;昆曲;美学
        1 新《玉簪记》之新
        2004年,白先勇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名噪一时,成为当时的社会热点之一,一时间,昆曲这种古典温雅的艺术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时隔五年,白先勇召集原班人马,并
集合书法家董阳牧的字、画家奚淞的白描佛像、王童的服饰设计、王孟超的舞台设计制作了新版《玉簪记》。[2]
        在这出青春版《玉簪记》中,将戏曲动作与舞蹈结合,众演员在开场以舞蹈形式变换队形,男女主角在《秋江》中凭舞蹈动作表现剧情,使《玉簪记》的节奏更紧,让人眼花缭乱便不易困倦。在舞台布置上,将剧目以书法形式呈现,尽可能使剧目内容与书法行云流水融为一体,在女贞观的几出戏中,又用奚淞所画观音像和董阳牧所作即是空空即是的书法作品作为舞台布景之一;在道具运用上,更动用唐代皇家宝琴九霄环佩为全剧音乐添彩;而在灯光效果、演员服装上,更是做到中西对接。青春盛宴[2]这些都是白先勇在这场《玉簪记》的青春盛宴中十分得意之处,将昆曲改造的宜中宜西,不仅能抓住中国青年的眼球,更能为昆曲艺术走向世界,进入西方视野打下基础,无论这些是亮点还是噱头,不得不承认的是,白先勇通过改编《玉簪记》的确再次达到了吸引年轻人走进剧院观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