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统考)-新高考1卷考区-论述类、实用类文
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推动了中国传统诗歌抒情这一主要功能向叙事与哲
理表现的多元路向转变,这是一种由“情”向“理”的现代转变趋向。
中国古代诗歌以言情为本。自魏晋时期起,诗学家“以情释志”,进一步强化
了诗歌的感性维度,见物起情、借景抒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诗思方式。这种“主情”的诗思方式,力求精炼简略,以含蓄隽永为美。在语言选择上常省略各种关系词,尽量不用或少用连词、介词、助词等。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省略了介词“在”、副词“像”、助词“的”等,直接运用实词及比喻词。如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省略了描述性的虚词,但为了表达的清晰也接着使用了副词“岂”和“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然而,在整体上古代汉语诗歌使用虚词仍然很少。尽量省略虚词则形成实词间词语的跳跃,一方面与古代汉语诗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理念相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表意的含蓄。
现代汉语诗歌为了实现“言文合一”的理念,在借鉴欧化的词汇、语法、逻辑、修辞时,大量使用各种虚词、代词、单复数词汇等,形成了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使句子关系更加紧密,表意更为清晰周全。可以说,这一由传统诗歌的表意之“虚”到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之“实”的转向,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剧增与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如周作人的《小河》:“水要保他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该句使用了助词“的”,副词“总”“便”和介词“在”,构成了清晰的语义逻辑关系和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呈现出与古诗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改变了古典诗时空、因果关系的朦胧与模糊,以散文化的句法和语义连接方式,更明晰地表现了复杂的事理叙述和语意联系。许多现代诗人不再把情景交融视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开始追求一种具有理性体验特征的诗歌表达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古代诗歌的主情或感性的表达范式,起到了“以理正情”的作用。
现代诗人在使用现代汉语虚词表达情感或理性体验时,都有主体意愿和不同选择,但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体现出与古代诗歌感性抒情倾向的不同。早期白话新诗派诗歌,开始大量运用白话虚词,让语言接近白话口语,诗歌体现出通俗明了的说理倾向与纪实风格,意在建立一种科学求真的新诗境
界。郭沫若在《女神》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助词、感叹词、介词等,形成了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风格,而这种浪漫主义风格饱含着科学民主思想的主体精神的高扬,是人觉醒后被理性意识所激发出来的创造力的体现,科学理性精神形成了与内在现代诗意以及外在自由诗体的有机关联。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闻一多说郭沫若的诗饱含着20世纪的动的、反抗的成分,“发源于一种内在的科学精神”。郭沫若的浪
漫主义诗歌总体上呈现为以理正情、以理主情的现代彩,打上了五四时期雄浑昂扬的时代烙印。
闻一多代表的新月诗派倡导“理性节制情感”,无论是表达个人的切肤之痛,
还是表达民族的忧国之情,都能在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节奏中,巧妙调控虚词,显现出成熟的以理节情的艺术魅力。比如闻一多为女儿写的悼亡诗《也许》:“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这一节连续用的三个“也许”,既有表语气的作用,也有表情态的意义,同时起到了连词作用,“也许”在句子中三次重复与停顿,构成了舒缓的节奏,传达出一种忧伤哀婉的抒情之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结尾这一节,采用了“那么……就……”的连词引导句式,表达假设语气,最后又用介词、语气词、儿化词形成舒缓平抑节奏,渲染静穆幽美的抒情意境。闻一多代表的以理节情的现代审美意趣,体现了现代汉语诗歌与古代汉语诗歌语言诗性表现力的有机融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派自觉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借鉴,呈现了一种新诗智性化倾向。卞之琳的新智慧诗,冯至充满了沉思和哲理的《十四行集》,中国新诗派重视经验传达的智性化诗歌,都明显表现出与中国古代诗歌主情传统的异趣。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并引述里尔克
的话说:“诗并非如人们所想的只是情感而已,它是经验。”
(选自王泽龙、钱韧韧《现代汉语虚词与新诗形式变革》,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诗歌以情释志,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引入使这一功能向多元路向转
变。
B.古诗追求表意含蓄,词语间跳跃较大;现代诗追求言文合一,句间关系更紧
密。
C.周作人《小河》在虚词助力下语义逻辑清晰,体现了诗歌由实到虚的表意转
向。
D.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体现了被理性意识激发出来的创造力,与时代特点契
合。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了现代汉语虚词在新诗变革中的重要作
用。
B.第二段例举李白、杜甫诗阐述古代诗歌语言特点,此两例有逻辑顺序,不可颠
倒。
C.文章将早期白话诗歌与闻一多诗歌作对比,后者更能体现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趣。
D.全文以时间顺序为论述逻辑,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歌“由情向理”的转变过程。
3.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一项是()
A.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抒情诗歌
C.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D.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
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4.文中提到“唐湜认为‘诗就是情感’的说法早已过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唐湜观点的看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甚至把
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
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
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成一个地方社,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
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
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因此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
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乡土社会的人口如果能够自给自足,是不需要流动
的,同时也不需要村庄的概念。
B.血缘社在一定的地域范围繁殖到一定程度,限于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额,就必
定会呈现向外扩张的趋势。
C.只要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够形成一个村落,那么就可以打破血缘和地缘的分
界。但是在乡土社会不可能实现。
D.商业需要在地缘关系中才能发展壮大,是因为血缘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易
主要是依靠人情来维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户籍中的籍贯一般填父辈的出生地,且会一代代继承下去,这是乡土社会中血缘的典型表现。
B.历史上的客家人是在中原汉族的大迁徙中远离故土而形成的一个体,这种联系就是靠血缘和地缘共同作用建立起来的。
C.乡土社会的村落中,一个外村人想要融入这个社,必须依靠婚姻来建立血缘关系,以进入当地的地缘关系。
D.商业活动中双方签订的契约就是源于地缘社会关系,意味着权利义务的清算,因此血缘关系中不能建立契约。
3.血缘与地缘在社中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请依据上文观点,对下列材料中的现象加以分析。
材料:中国有句古话:“有钱不买当庄鸡,有钱不买当庄蛋。”还有一种现象是乡村里的人们会走上十多里到街集上买卖交换所需物品,即使这些物品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都能换到或者买到,他们也愿意不辞辛劳到远处的集市上去换。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并不是独立于城市空间之外的冷眼旁观者,它是物质城市与人类精神力量相碰撞的产物,它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宋词必然会对城市空间有所记录和描写,并从不同角度来展示城市空间的多元内涵。美国城市学家查理德·利罕说:“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这种双重建构所展现出的面貌,表现为城市空间对宋词的影响,也表现为宋词对城市空间的反馈。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生态环境,在宋词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为其提供养料。而在城市空间的视角下,宋词也不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而是拥有着吸纳、更新、变化和发展的能力,甚至还能对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给予反馈,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除了表现在城市空间与宋词之间的互动交流上,还表现在城市各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上。事实上,从内容来看,宋词中确实存在着多种空间类型,诸如宫廷空间、市井空间、政治空间、娱乐空间、文化空间甚至商业空间、军事空间等等的空间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丰富了宋词中关于城市空间的内涵,共同支撑起宋词中的城市空间这一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