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和音乐、舞蹈紧密相连的特征,即“诗舞乐”一体。
2. 这些庙祭诗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组祭祀周朝先祖的诗。这就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棉》《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几位周朝先祖。
3. 《诗经》最有代表性的创作手法是,赋、比、兴。
4. ”即朱熹所谓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对事物或行为作直接的铺陈描述,通过再现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5. ”即朱熹所谓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经》中有一整首诗都比喻某一事物,称比体诗。
6. ”即朱熹所谓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在《诗经》中运用也很广泛,通常用于一首或一章的开头。(1)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2)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
7. 后人常以“风雅”二字来概括《诗经》的传统,而所谓的“风雅”实际上既是指委婉迂回,温柔敦厚的诗歌风格,也是指关怀人生、关心政治的诗歌内容。
8.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书的通称。现存的《春秋》是以鲁官史官的载录为基础加工编定的。是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历12鲁君,共16500多字。
9. 春秋笔法:由于《春秋》本身并没有对事件的详细记录和评论,后人认为简要的载录包含特殊的笔法。(“常事不书”、“讳书”、“爵号名氏褒贬”)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即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即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贬斥邪说暴行。
10.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叫《左氏春秋》。它和《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比春秋略长。《左传》中所记行人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温文尔雅。 《左传》只关心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的经过和结局。
11. 《战国策》共33卷,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不同于《春秋》《左传》的编年记事(编年体),它采用分国记事的方法(国别体),记录了发生在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中的策士活动和当时的军政大事,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战国策》主要出自战国末期至秦汉间策士之手,西汉刘向据秘中所藏前代所传之《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校订、编次,最后定名为《战国策》。其后散佚,现存本是宋人曾巩重新整理的。《战国策》文章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夸张、大肆张扬,以充沛的气势耸动听者。
12.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孔子的言行而成。
13.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少时贫贱,50多岁时任鲁国司寇。曾率弟子周游列国,晚年归鲁授徒讲学,并编订了《春秋》《诗》《书》等文献。《论语》编订成书应该是在战国初年,今存《论语》共20篇。
14.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学生万章等人共同撰述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孟子的言论和辩论,共7篇。
15.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为当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孟子曾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退而讲学著述以终。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已经崩溃,所以孟子把仁的根据建立在“人性善”这一理论基础上,强调“不忍人之心”即是仁。可以说既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又有全社会的和谐、融洽,这就是儒家最为理想的社会秩序图景。《孟子》等儒学著作中还展示了儒家士人以道自任的人格力量,表现出对道的热切追求和对人世的深切关怀,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充满自信。孟子提倡“知耻”,并以其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藐视世俗的权威,“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巍巍然”,并时刻准备着“舍生取义”,体现了刚直不阿的卫道精神。
16. 诸子散文的发展: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其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散文著作。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语录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代表作品:《论语》、《老子》
二、对话体(战国中期)
代表作品:《孟子》、《庄子》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
17.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曾做过蒙漆园使,相传还被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终身贫困。《庄子》是道家学派最为重要的作品,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出自庄子后学之手。
18.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具有浓郁的地方彩。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以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于是《楚辞》又作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
19. 《九歌》是一组祭祀神鬼用的乐歌。  共11篇。《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20.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共九篇。《九章》较之屈原的其他作品具有较强的记实性,是研究屈原生平思想的主要材料。
21. 按照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赋体作品分为“赋”和“大赋”。
22. 发展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赋(创始期):采用楚辞的句式,以抒发自己的不遇之感为主。西汉前期,赋的重要作家是贾谊,西汉后期的代表作家有董仲舒,司马迁等。
散体大赋(全盛期):用散句铺排夸饰、摹写事物,所以又称之为散体赋。散体大赋在西汉发展成熟,并达到兴盛的阶段。西汉的重要散体赋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
抒情小赋(转变期):顺应时代的需要,一种较为短小,而带有浓郁抒情彩的赋体文学发展起来,这就是抒情小赋。它是在赋和散体大赋已经发展得十分充分的条件下,为了避免在主题和创作手法上显露出来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
23.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 杨雄 班固 张衡
24. 赋体源流
一、什么叫“赋”?(1.文体形式; 2.用诗方法; 3.铺叙手法。)
二、赋的起源及其形成
1.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的的《赋篇》,这是赋体的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纵横家的散文和楚辞的巨大影响。(语言形式  艺术风格)
2.的形成有三种途径:
源于楚声歌辞(宏伟华丽);源于先秦诸子散文(寓言、假设、夸大、问答);源于“诗三百”(四字句式)。
三、汉赋兴盛的原因 1.综合国力强盛  2.统治者提倡  3.学术思想的影响
汉大赋的特点
1、写作内容上大都铺写宫廷建筑、田猎巡游,都市风光,并以此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2、创作主旨上有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因而都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其主要内容。
3、艺术形式上铺张扬厉。结构上庞大恢宏,极力铺张宫殿田苑的超豪规模。
4、语言风格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文辞华丽,夸奇炫博。
5、篇章结构上采用主客问答的对话体形式。
25. 司马迁与《史记》,详细见(61页)  《史记》为了谋篇布局、风格统一或其他原因,常以“互见法”来展现完整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所谓“互见法”就是以其本传为主,将一些必要的事迹分散到不同的传记中,起着对本传的补充、纠正等作用。
26. 《汉书》:东汉时代统治思想转而严密,经学风气甚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固的美学态度。因此相对于《史记》的纵横奔放,情感激越而言,《汉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雅懿,就是指文章风格的简洁舒朗,平和典雅,韵味悠长。
  二是裁密,是指叙述详备、清晰,笔法缜密,能较为全面地再现事物或人物。
27.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由(12篇)、(70篇)、(8篇)、
10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一代229年间的历史 。
28. 一、乐府含义的演变
两汉:主管音乐的官府。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
魏晋六朝:乐府所唱的诗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文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诗,有合乐的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这样,乐府就由音乐官署的名称变成一种诗体的名称。
唐代:不用乐府旧题,只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批判现实的讽刺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于是,乐府在此时又一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词、曲的雅称、别称。
29. “建安七子”之名首见于曹丕《典论 论文》(第一篇评论性文章),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七人。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称“七子之冠冕”。
30.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
1 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2 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
31. 曹丕诗的风格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32.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音节和婉,修辞精美。
33. 曹植诗的风格
前期创作 :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后期创作: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游仙诗
34.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
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为竹林七贤之一,孤傲放荡,蔑视礼教,信奉老庄思想。八十二首《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主要表达了阮籍内心的生存感受,也有一部分是对时势的隐蔽讥评,所以显得比较隐晦。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隐晦曲折。
35. 嵇康简介:嵇康,字叔夜。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存诗五十余首,其中以四言诗成就最高。其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嵇康继曹操之后,再一次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它凭借着精致。飘逸的意象,创造出了清新脱俗的艺术旨趣。刘勰以“清峻”概括嵇康诗歌风格。
36. 太康文学:晋武帝太康年间,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这些作家是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和左思。诗风繁缛。
抒情诗歌37.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出身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为晋大司马,祖茂、父逸做过太守之类的官,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