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用的七种抒情方法
(一)直抒胸臆,意思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不讲究含蓄委婉,多为毫无遮掩的倾诉。李白在《蜀道难》中开篇大呼:“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大声疾呼:“哎呀呀,高呀,实在太高了!进蜀之路真难哇,比上天还难哪!”直接把自己的感情说出来,喊出来。直接,真实。再如汉代民歌《上邪》,以一位女子的口气,直抒了对爱情的渴求及执着的感情:"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直抒胸臆,也叫直接抒情,它与间接抒情相对应。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和议论抒情六种。
(二)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之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情感,这种抒情方式叫借物(景)抒情。做到"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看花流泪、见鸟惊心的破败,表现黍离之悲,没有把这种情感直接写出来,而是借这片破败之景抒发情感。
抒情诗歌(三)叙事抒情。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
发微,体情察意。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平常为神奇:在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突然想起信中落下了什么,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杳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无限牵挂,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细节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四)托物言志。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入诗,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
乎句句用典,但用典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颗报国的拳拳之心,跃然立于读者面前。
(七)议论抒情,也是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结尾处这样写:“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尾,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