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中历史沿革
巴中古属禹贡梁州之域,春秋时期为巴子国地,秦和西汉时为巴郡地。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始置汉昌县,东汉建安六年(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渠郡。
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年)首置巴州。南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难江县。西魏大统(535―551年)中置诺水县。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巴州为集州,治难江。
唐武德八年(625年)通江诺江镇置壁州,领通江、符阳、白石、广纳、太平五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更诺水县为通江县。后几经分合、废兴。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废集州、壁州入巴州,领化成、难江、恩阳、曾口、通江五县,废郡。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更难江县为南江县。清乾隆元年(1736年)巴州属川北道保宁府,通江、南江、巴州三县独立并存。民国2年(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属川北道。
川陕省苏维埃时期(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巴中境域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设23县1市。之后,三县恢复旧制。民国35年(1946年)11月,巴中、平昌分治,设平昌设治局。民国37年,平昌设治局升县。巴中、通江、南江、平昌四县属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巴中、通江、南江、平昌四县属达县专区。1968年,四县属达县地区。
1993年7月,巴中地区成立,巴中县更名为巴中市。巴中地区辖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地区行署及党、政、军驻地于巴州镇,巴州镇为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0年12月,巴中撤地建市,撤市建区,巴中地区更名为巴中市,巴中市更名为巴州区。巴中市辖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
跨立的动作要领2013年1月18日从巴州区划分恩阳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靠巴中市巴州区,西连南充阆中市,北接巴中南江县,南邻南充仪陇县,山川秀丽,地灵人杰,古为巴蜀古镇。
二、巴中历史文化
巴中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全市共有摩崖造像100处,多为唐代所造。其中,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州区的南龛造像156龛2100余身;水宁寺造像27龛300余身;西龛山造像59龛1900余身;北龛造像24龛300余身。通江的千佛崖造像51龛3000余身,白乳溪鲁班寺造像20龛,184身。以上6处造像规模较大,影响深远,价值不凡。另外,还有道教故事造像一处,为巴州曾口镇卧牛山造像6龛12身。
巴中摩崖造像特点甚多,造型精美,工艺细致,集聚了佛教各种派别的造像。以南龛摩崖造像为例,不仅有形式多样的窟楣和边饰雕刻,而且还饰以五颜六的集束贯珠,帷幕流苏,更显示出了宗教神秘的彩。有较多的飞天使乐,不仅乐器品牌众多,而且飞天姿态各异,是巴中唐代宗教文化的集中反映。在工艺制作上以写实手法为主,形象逼真,姿态婀娜,可与敦煌壁画媲美。造像艺术较为民族化,世俗化,以丰满健壮为美,服饰由佛教的“偏袒右肩式”、“通肩式”发展为中国式的“冤服式”。水宁寺造像全部采用高浮雕和圆雕的技法,表现出了人体形态的线条美,使造像显得更为精美,1992年中国敦煌艺术研究院教授段文杰先生考察巴州石刻造像后题词赞美:“水宁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巴中石窟、国之瑰宝”。
巴中民族民间文化还体现在许多古风古俗上,有创世神话《女娲补天》,有爱情故事《牛郎织女》、《董永》,有历史人物传说《章怀太子》等,也有史实传说,如唐贞观年间镇压巴人起义的《斩巴蛇》等等,更有岁时节令习俗中的春节,灯火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正月十六登高节,中元节(月半节)、中秋节、重阳节(老年节)以及民间宗教庙会:文昌会、观音会、老君会、蟠桃会、佛祖会等;有人生礼俗中的“打三朝”、“办满月酒”、“开晕”、“拜干爹”、剃头礼,以六礼迎亲的婚俗、坐花轿、支客司押礼先生的各种礼仪,办生与祝寿、办学酒等;丧葬礼俗仍保持传统的“丧礼”和“葬礼”两大程序,丧俗基本上是春秋时的遗风,其丧服、孝服、祭奠方式、尸体处理、入棺程序、陪葬物品、棺材格局等都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其葬法有“塞甘石岩”的“岩穴葬”、“吊棺葬”(悬棺葬)和“洞穴葬”。土葬有将尸体入棺土埋(墓坑葬)、墓穴吊棺葬(先用石头修好墓穴,尸体入棺后用铁链悬吊于墓穴壁上,上用石头起拱后埋土),城市用公墓土葬骨灰盒的二次葬属于火葬后的土葬;修建住房仍保留“看宅下基”、“架板筑墙”、“上梁立柱”、“开门扫坝”、“祭祀新房”等一整套与自然崇拜、植物崇拜等相关的古老风俗仪式。其房屋格局有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三合院和大量的干栏式吊脚楼房、茅草土墙房,个别地方还有半洞穴半干栏式房屋。城市中还保留不少由传统的柜坊、门、天井、厅堂、廊、庑式和青瓦粉壁组成的一进
三退堂的四合院住房;民间饮食习俗中有烤制丁缸酒、醪糟酒;煮老鹰茶、酽茶、烤茶、糖茶等;还有民间普遍风行“十大碗”的宴客风俗;食品储藏仍保留了民间的烟熏腊肉习俗;手工技艺中的土法造纸在民间普遍流行,个别地方还有撞杆榨油、绞车榨油(俗称“小榨油”,价格偏贵)。还有传统印花布的印染技术、传统竹编技术和石刻技术等。恩阳河的泥塑,通江的剪纸,通江、南江、巴州的根雕也比较有名。民间烧造技艺在巴中市普遍保留,南江的土漆加工技术,巴州镇的土墨加工技术仍然存在;民间戏曲中的“爨坛戏”加“古彩戏法”表演在南江、通江、巴州民间流传;四川最好、最活跃的皮影剧团及皮影制作在巴州(李玉湘皮影剧团、张学林皮影剧团);巴州枣林的民间曲艺说春是我国这一曲种现在仅存的种子,说春的人——“春官”现仍在巴中、陕南一带活动。
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巴中文化的基因文化。
三、巴中民俗文化
岁月已逝,精神永存。巴文化深植于民族民间文化之中,构成了巴中深厚的人文积淀。那些迷人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仍在代代讲述;那些悠远的民歌仍潆洄在我们耳畔;那些或刚健或柔美的舞蹈仍涌动着生命的激情;那些传统的技艺仍进行着视觉、味觉、触觉等多维度
的美学表达;那些民俗节庆仍释放着人性的狂欢……
(一)民间文学
1.民间语言
巴中的语言主要是典型的土家族语言,如连二杆、倒拐子、的到八子、扑爬跟头等。
部分地方方言释义:
耙:软,熟 股:逼,强行 践:好动,捣蛋
歪:厉害,凶 尖:聪明,狡猾 咬:痒,诽谤
山:野蛮,粗野 诀:骂,计策 扎:支持,帮助
咚:拌,挥霍 告:试 苕:土里土气
冷子:冰雹 扯闪:闪电 令雨:连阴雨
牯牛风:狂风 麻麻亮:黎明 伯伯:爸爸
老汉:爸爸 依娅:妈妈 大佬馆:大哥
干妹儿:未婚妻 挑老壳:姨夫 帽根儿:辫子
倒拐子:胳膊肘 坨子:拳头 列巴:排骨
连二杆:胫骨 理麻:处理 闷龙:愚笨
诀架:对骂 日白扯谎:哄骗 榻榻:地方
欺头:占便宜 嘎嘎:肉食 吃抹合:白吃
山喳子:喜鹊 野娃:野兽 三儿:猴子
乌老二:乌梢蛇 癞茄包:蟾蜍 茄麻子:青蛙
黄婆娘:蟑螂 麻龙:蜻蜓 灶鸡子:蟋蟀
硬是:就是 相因:便宜 把连:全部
背时:倒霉 弯酸:刁难 焦湿:湿透了
莫使处:没能力 扯拐:出故障 超劳你:麻烦你
逗毛惹臊:惹是生非 巴南不得:但愿如此
滴到把子:急急忙忙 三麻两逛:干脆利落
浙江天目山 皮耷嘴歪:精疲力尽 帽儿跟头:急忙,快
(选自《巴中与巴文化》“巴中常用方言集译”)
2.诗词(部分)
巴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名人墨客来这里观光游览,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作。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王勃
(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夜月,谁见泣离。
(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怎样去掉老年斑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题南龛光福寺楠木诗
唐•严武
楚江长流对楚寺,楠木幽生赤崖背。
临溪插石盘老根,苔青苍山雨痕。
高枝闹叶鸟不度,半掩白云朝与暮。
香殿萧条转密阴,花龛滴沥垂清露。
闻道偏多越水头,烟生雾敛使人愁。
月明忽忆湘川夜,猿叫还思鄂渚秋。
看君幽霭几千丈,寂寞穷山今遇赏。
亦知钟梵报黄昏,犹卧禅床恋奇响。
送令狐岫宰恩阳
唐•韦应物
大雪天地闭,山夜来晴。
居家犹苦寒,子有千里行。
行行安得辞,荷此蒲璧荣。
贤豪争追攀,饮饯出西京。
樽酒岂不欢,暮春自有程。
梭罗树 离人起视日,仆御促前征。
逶迟岁已穷,当造巴子城。
和风被草木,江水日夜清。
从来知善政,离别慰友生。
巴中逢故人
唐•项斯
劳思空积岁,偶会更无由。
以分难相舍,将行且暂留。
路歧何处极?江狭半猿愁。
到此分南北,离怀岂易收?
头像二次元女
慢节奏生活 巴南舟中夜市
唐•岑参
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渡喧。
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孤舟万里夜,秋月不堪论。
巴江
五代•王周
巴江江水,一带浓蓝碧。
仙女瑟瑟衣,风梭晚来织。
题严将军祠
宋•韩驹
先生大节重如山,云让孤高雪让寒。
一曲巴江城下水,年年留照旧衣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