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汉英)译成语为set phrase;idiom。前者相当于“定型词组”,后者相当于“习语”,和成语的概念都不完全对等。但英语这两个词比较接近成语的意思,尤其是后者,经常作为成语的对应词。以下是几种动物在英语idiom里和汉语成语中的不同联想对比:
一、 狗
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能作为人的伴侣和爱物。所以,英国人对狗一般不抱恶感,倒反而有感情。不过英国是受外来影响很大的语言,它的成语中狗的形象含有贬义的也有,但令人厌恶的、可鄙的含义不多,这和汉语是大不一样的。
英语口语里以“dog”指人很平常,汉语就不行。“Dog”不过是“家伙”的意思,本身并无贬义,视其前面的形容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喜欢玩乐的人),a surly dog(性情古怪的人),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a dirty dog(坏蛋)等。单独用“
dog”指“坏蛋”,“废物”是旧用法。不过在口语里,dog有时也指“社会上不太体面的人”。如:He was a bit of a dog in his younger days。但“hot dog”却是夹在面包中吃的红香肠。此外,a dead dog(毫无价值的东西,废物),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都有一定的贬义。Lead a dog’s life(过着令人烦恼的生活),die a dog’s death, die like a dog(死得可鄙或可悲),go to the dogs(堕落,毁灭),let sleeping dogs lie(不要惹是生非)等成语中“dog”的形象也都不好。但是,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中的“dog”是值得同情的对象。Love me, love my dog(把我的朋友看作你的朋友)中的“dog”则是人的朋友。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明显地看出英语与汉语成语体现的不同民族习惯。汉语里狗是卑贱的动物,狗用来指人就是骂人,如“走狗”;在名词前加“狗”一律具有贬义,如“狗东西”、“狗腿子”。汉语成语中,狗的形象也是绝大多数都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狐狗党”、“鼠窃狗盗”、“狗彘不如”,甚至身体任何部分与狗联系都是贬义,如“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狗尾续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难怪人们一听“狗”字就会感到不是好事,甚至“落水狗”和“丧家之犬”都非但不值得同情,反而应当痛打和憎恨。
狗的形象坏到如此程度,和上述英语的情况对比起来,差距确实是很大的。这就在翻译上造成一定的困难,把“打落水狗”译成beat a dog in the water。把“丧家之狗”译成a homeless or stray dog,如无上下文解释其意,则非但传达汉语的本意,反而有可能在英国读者心中引起与愿意不相符的同情之感。可见,了解成语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
二、 马
英语里用“horse”构成的成语也很多,只能就设喻问题,也就是以“horse”作喻体所比喻的意义略加论述,不可能列举它构成的所有成语和谚语。
首先就马的颜看,dark horse(黑马)原指赛马时不为人所知而获胜者或实力难料的竞争者。White horse则泛指意想不到的获胜者或实力难以预料的竞争者。White horse则和马毫无关系,指海上的白浪,即泡沫翻腾的浪峰;horse of another colour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Grey mare(灰的母马)比喻支配丈夫的妻子,因此形成谚语 the grey mare is the better horse,指“妻子当家”。
Iron horse在口语中指“火车头”“自行车”,比较汉语的“铁牛”,指“拖拉机”。汉语里含有牛
的成语比含有马的成语多。奇怪的是,salt horse 指的是“咸的或腌的牛肉”,腌与马没关系,是海员的行话。a willing horse指“肯干的人”,是比较“俯首甘为孺子牛”(Headbowed,like a willing ox I serve the children)。A dead horse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指事先已付报酬的工作,由此构成work for a dead horse(干得不到好处的事),pay for a dead horse(花冤枉钱)等成语;另一意指已解决的问题或事情,由此构成flog a dead horse(徒劳,白费力)。此外,口语中用于命令句的holdyour horses(停会儿,别忙), 新闻文章中用的swap horses in midstream(中流换马)以及来自赛马的back the wrong horse(下错赌注) 也都比较常用。
上面提到英语有iron horse,而汉语有“铁牛”,horse与“牛”相对;下面再举英语用horse而汉语用“牛”设喻,意义相反的一对成语进行比较。英语是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 汉语是”牛不喝水强按头“。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汉语以“马”构成的成语多与军事、象棋有关。来自军事的如“马到成功”,“马不停蹄”,“”;来自象棋的如“马后炮”,“马前足”等。
三、 蝙蝠
英语的蝙蝠(bat)预示不祥,与中国人的观点不同。英国人形容眼睛看不见会说as blind as a bat, 形容疯癫古怪会说as crazy as a bat。英语成语 have bats in the belfry的意思是“发痴;异想天开”,可见其喻义都不好。
中国人由于“蝠”与“福”同音而认为它是吉祥的象征,又由于“鹿”与“禄”同音,所以蝙蝠和鹿在一起构图正合着福禄两字,成了民俗年画的题材,很能代表中国文化。
对中国人来说,预示不祥的鸟是猫头鹰(owl)而不是蝙蝠。英国人认为蝙蝠是邪恶的动物与欧洲的民间传说有关,英语的vampire bat(吸血鬼)更是令人不寒而栗。所以,bat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的。
四、 杜鹃
杜鹃(cuckoo)又称布谷,子规。它在汉语里有两种喻义,一为象征春天的来临,如“布谷崔春”,另一是使人联想到哀痛,如“杜鹃啼血”,“子规夜啼”,这可从唐诗中得到印证。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白的《蜀道难》里也有这样的句子:“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第一个喻义与cuckoo相仿,后者也有此意,请看下面的诗句:The merry cuckoo, messenger of spring. His trumpet shrill hath thrice already sounded(E.Spencer).(愉快的布谷,春天的使者,他的号角已吹响了三遍。)
但cuckoo却没有杜鹃的第二个喻义。在俚语里它指“傻子,怪人,疯子”,作形容词时意为“癫狂的,丧失理性的”。如be nearly cuckoo with rage“气得几乎发狂”。
由于雌杜鹃性喜易偶,英语里又派生出另一词cuckold,指妻子有外遇的男人。与此有联系,英语成语acuckoo in the nest指“不受欢迎的闯入者”。
五、 龙
在英语和汉语里龙都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动物,但是汉语里的龙和英语里的“dragon”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物。汉语里的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身体长的有鳞,有角,能走,能飞,能游泳,会喷火,能兴云降雨。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所以在中国成语里和龙有关系的成语很多,如龙飞风舞,龙马精神,龙盘虎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干凤雏等。而在英语里,在人们的概念中,龙是指一种有翅膀,能从口中吐火,形似鳄鱼的怪兽,另指强悍的妇女,老泼妇。在英语idiom里极少有和“dragon”有关的成语。
六、 其他
有关动物的成语 以上可以看出英汉成语中的动物都可以起各种比喻作用。我们在来看几个例子,wolf (狼)在wake a sleeping wolf中指“麻烦的根源”,在hold a wolf by the ears中指“危险”,在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中指“恶人”,而在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中却指“饥饿”,这成语便是“免于饥饿或贫困”的意思。
Sheep(绵羊)和goat(山羊)在英语里的形象很不一样,这与《圣经》有关,它把前者比喻好人而后者比喻坏人,因此成语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便是“把好人与坏人分开。可是,a black sheep却是“败家子”、“败类”的意思。
Snake(蛇)在 a snake in the grass中指“敌人”或“危险”,因此这个成语指“暗藏的敌人”或“隐患”,而raise(或wake) snake则是“引起骚动或争吵(汉语成语“打草惊蛇”)。另外在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源自《伊索寓言》)中,snake却是指“恩将仇报的坏人”,这个成语指“姑息坏人”,“养虎殆患”。
一些成语中的动物形象完全只有比喻意义,只能意译。如: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别的
事干),cook somebody’s goose(破坏某人的计划),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这些成语中动词形象基本消失,如果直译就无法达意。所以,了解喻义是了解成语的钥匙,不可不重视。
蟋蟀(cricket)给英国人和中国人带来不同的感觉;英国人听见蟋蟀声感到舒适安详,中国人听到的感觉却是惆怅,这是因为英国人是在炉火边听到而中国人却是在深秋时听到。
参考文献:
[1] 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2] 厦门大学外文系.综合英语成语词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3] 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汇释[Z].兰州:甘肃师范大学出版社,197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