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 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
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
合规风险管理
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用叠词摹的例子也不少。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好像碧玉一般。
三是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
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新年快乐动态图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
切如私语”,《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
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这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古典诗词中叠字使用频率很高。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有
二百篇,正如刘勰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
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这些叠
字在诗中有三百五十多句,运用叠字达二十六处之多,构成了这首叙事诗的一大艺术特。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对叠字的特殊功能不容忽视。
古典诗歌中“叠词”手法的运用苦瓜减肥
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多音词接二
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
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
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如李清照的《声
声慢》,开篇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把全诗的感情基调奠定
下来了。“寻寻觅觅”一句让我们感到作者似乎在寻觅什么但又什么也寻觅不到我空虚心境。为什么会给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因为她在这用了叠词的手法。“寻觅”本身就是一个动词,这个动词的宾语应该是主语动作的目的。寻觅什么,它必须得有一个表目的的宾语紧跟
其后。正因为在它后面无法加入宾语,所以在这里我们读着这个词的时候就可感受到作
者终日徘徊而又无所收获的心情。那么作者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寻寻觅觅”的呢,接
下来它用了第二组叠词“冷冷清清”做了说明。“冷清”这个词通常是表示环境清净但人却感到孤独的心境,
它是一个修饰内心的形容词,但在这里除了表内心外也表环境的寒冷,
后面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是对这句的的解释。这组叠词不同于第一组是它加深了词义的
程度,表达了内心孤独和气温的冰冷。可见作者在如此的环境下去“寻寻觅觅”是怎样的
状况呀,这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当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幸好作者在接下来说出了我
们想要表达却又无法表达的感受,这就是第三组叠词“凄凄惨惨戚戚”的出现,它是前面
两组叠词共同糅合而产生的结果,它在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是读者的心声。在这一
句里又包括了三小组叠词,从意义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结构是递进的结构关系,“凄凄”、“惨惨”、“戚戚”,一个比一个加深了程度,到最后终于把作者那种内心的情感推向了极致。
再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运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人产生一种夜空
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手之秀美,织布繁忙,形声兼备,继而生情,水清浅,人含情。由景及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是内容更细腻委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极为灿烂的华章,它之所以璀璨瑰丽,与其丰富厚蕴的
语言运用艺术密不可分.叠词的大量运用是<;诗经>的语言特之一.它不仅体现了灵活多
变的语法功能,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力.本文探讨了<;诗经>叠词所具有的
较强的艺术功用及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本文所说的叠词包括叠音词和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诗经》中的叠词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和语法现象,从语用层面上看,还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本文主要探讨叠词在语用平面上的作用,就叠词对《诗经》意象塑造、意境升华、声韵
锤炼几方面所起的作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而构成的词,古人叫“叠字”,我们现在称之为“叠词”。一些普通的单音节字,一经诗人巧妙地运用,仿佛点石成金,让语言产生了新的活力。
古典诗歌中叠词使用频率很高。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词的有二百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在叠词运用上堪称典范,唐宋诗词中也有很多用叠词的经典
诗篇。叠词不仅成为一种词汇现象,一种修辞手法,还有一种积极的审美效果。古典诗
歌的叠词美主要体现在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上。一、.词的音乐美古典诗歌运用叠词摹声,不仅因为它能增强形象性,还因为它充满音韵美。有些叠词用来描摹自然界
的各种声音,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
的“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
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杜甫《登高》中
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滚滚”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寒率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木兰辞》中的“卿卿复卿卿”,
由《声声慢》中叠词运用谈古今诗词的复叠美
顿挫凄绝声声慢联类不穷巧复叠
联通杯
—由《声声慢》中叠词运用谈古今诗词的复叠美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语文组(213161)宋占波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②怎生:怎样,怎么。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多有创举。而古今词评家最为激赏的,当属该词叠词的运用。徐釚《词苑丛谈》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
古典诗词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这些叠字似烦琐实练达,如清水芙蓉,天然而无雕琢之感,成功地表达了词人凄凉悲戚、百无聊赖而又“最难将息”的心境。
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什么呢?是在寻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跌跌,情附于形,恰当的渲染了情境,如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单薄,无此效果。
主人公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
“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凄凄”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凄戚心情相连结的关键,承上启下。“惨惨戚戚”重在内心的诉说,中间用一“凄”字作媒介,层次昭然,文情并茂。
词的下阕“细雨”的“点点滴滴”更见出环境之寂静,无寂静就无“点点滴滴”的感觉。同时这微弱而又凄凉
的声音又是“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写梧桐而在黄昏,已增悲感,何况细雨长滴,更令人悲不自胜了。吴灏在《历朝名媛诗词》中说“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甚有见地。“点点滴滴”四字含意甚深,形式上与开头一样用叠字,内容上与“正伤心”照应,对一个愁绪满怀的人来说,这细雨不但滴在耳中,而且滴在心里。整个黄昏就这么点点滴滴没个完,什么时候才完结?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天黑以后,还是这样滴呀滴的吗?这里写细雨没个完,其实就是写自己的愁绪没个了结。因此逼出结句:这种种情况难道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的吗?这一反问,贯注了作者多少难言之痛?梁任公先生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评论这首词的情感说,“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此言甚当。
鸽子种类
无论是开篇十四叠,还是其后的“点点滴滴”四字,都镌刻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哭泣,《声声慢》词最大的成功,也在于叠词的巧用。而溯其本源,运用叠词,却非易安首创。从“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等诗句来看,叠词运用,在易安之前就已大行其道。运用叠词,也未至易安而止,在以后的诗词曲赋,乃至现代散文创作中,仍然是常见叠词翻出新义。如元人白朴的“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明人杨慎的“夜夜夜深闻子规,日日日斜空醉归”;的“人生亦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以及朱自清笔下的“曲曲折折的荷塘”和“田田的叶子”等等,举不胜举。
究叠词之源,当属复叠之法。复叠,就是利用叠字、叠韵、叠义等,形式上往返重复而又别具一格的描写方法。在写作手法上,复叠善用顶真、反复等修辞,重复语义,强化语势,增进语趣,在字词句的回环往复中突显诗文的韵律美。复叠在写作实践里不但可以状其形,绘其,而且能摹其声,叙其情。其明显特点是:叠字连用,两两成对;叠句连用,往复回环。
古今文人对复叠手法钟情厚爱,主要因为其在写景状物上有独到的功效。刘勰在《文心雕龙·物》一篇中这样形容复叠美:“使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风图貌,既随物而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
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要要’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刘勰的话已将复叠之美说得透彻无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