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诗歌翻译比较
Kevin, Kitty, Jessica 于 2005-09-24 发表在 红楼艺苑 - 品读红楼
摘要:
在当前日益迅速的全球化与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翻译者们本着尊重和保存民族文化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本文通过对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某些诗词翻译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问题。《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翻译中分别采用了异化为主和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杨采用了更多的语意翻译和文本翻译,而霍克斯采用了更多的交际翻译和工具翻译。本文根据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从三个元功能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两个翻译大家的译文作了初步的比较。

关键词:《红楼梦》 《好了歌解》 翻译 文化 比较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思想性最高、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古典主义小说。《红楼梦》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地分析《红楼梦》诗词及其在《红楼梦》全书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深入地探讨这部古典杰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以及其诗词的不同英文翻译版本是很有意义的。
《红楼梦》第一回中除《好了歌》之外,还有两首诗是很有指点意义的,它们分别是《青埂峰顽石偈》和《好了歌解》。本文重点对《好了歌解》的杨、霍两种译文版本做出比较。

《红楼梦》第一回: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青埂峰顽石偈》是曹雪芹为《红楼梦》写的一首序诗。
这首诗带有浓厚的愤世嫉俗的彩, 表面上是写顽石的怨恨慨叹,而实际上寄寓着作者的自我剖白,它点出了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的基本立场和用意。曹雪芹透过“康乾盛世”表面繁荣的现象,敏锐地看到了封建阶级的“天”已残破,这就是他对封建末世的基本特征的深刻概括。但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不仅仅看到封建阶级的“天”已经残破,他还深切体会到了封建阶级的“天”已经无法修补。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必然衰亡,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的认识,不但使他对封建社会做出了最后的判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且他在《红楼梦》里描绘了一副中国封建社会衰亡史的生动画面。然而,曹雪芹对封建宗法制度的背叛,对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怨恨,以及对渺茫未来的向往,还不可能改变或是脱离封建地主阶级这个基本政治立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种既惭愧,又惶恐,外加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依稀可闻,这正式曹雪芹只想“补天”,而不想也不愿意“翻天”或“变天”的复杂心情。他的不得“补天”之恨,最终形成了一首凄惨的挽歌,贯穿于《红楼梦》全书始终,并且对《红楼梦》全书的其他词曲做出了总的引领。但有一点我们应当指出,雪芹在这首《青埂峰顽石偈》中所表现出来的“无才补天”和“枉入红尘”怨恨心情,乃至于对往日贵族之家豪华生活的眷恋于悼念,实质是不愿封建制度没落和崩溃的政治道德
思想流露,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对往昔的无限留恋之情。
在《红楼梦》第一回的这四首诗中,除了《青埂峰顽石偈》,还有一首诗歌体的韵文,《好了歌解》,是对甄士隐听到《好了歌》后,结合自己的遭遇对其做处的自我对人生的感想。《好了歌》和《好了歌解》,包含着虚无主义的消极因素,却对《红楼梦》的全书的主题思想理解有着特定的作用。

《红楼梦》第一回: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
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首先,这首歌讲的是“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但更侧重于“好便是了”,这种“了”蕴涵着极其厚重的宿命论的意义。而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也正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好”而“了”,从兴盛到衰亡的命运过程。虽然这首歌带有强烈的虚无主义彩,却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人生规律的深刻认识。虚无主义是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是麻醉人的精神包装,即便是在曹雪芹时代也是反动的思想。在曹雪芹的思想意识中产生了这样的思想,乃是他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落后意识的涤荡末尽的表现,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动荡不定的政治风云在他身上的表现,是他在动荡中不到自我的而感到困惑的反映。这就决定了他尽管把政治热情倾注在反封建正统势力的社会力量一边,但却不能为这种社会力量到现实出路,甚至认为这种社会力量与封建正统势力斗争的结果只会是同归于尽。
关于《红楼梦》的翻译最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一共有两人,分别是中国翻译家杨宪义夫妇和英国本土翻译家David Hawkes。他们对《红楼梦》的翻译各有特点,各有针对,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比较一下他们两种对《好了歌解》的翻译效果和特点。
杨氏夫妇译本:
Mean hutsand empty halls
Where emblems of nobility once hung;
Dead weeds and withered trees,
Where men have once danced and sung.

Carved beams are swathed in cobwebs
But briar-choked casements screened again with gauze;
While yet the rouge is fresh, the powder fragrant.
The hair at the temples turns hoary for what cause?

Yesterday, 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
Today, 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birds’ nest;
While men with gold and silver by the chest
Turn beggars, scorned by all the dispossessed.


A life cut short one moment makes one sight,
Who would have known it’s her turn to die?
No matter with what pains he schools his sons.
Who knows if they will turn to brigandry?

A pampered girl brought up in luxury
May slip into a quarter of ill fame;
Resentment at a low official rank
May lead to fetters and a felon’s shame.

In ragged coat one shivered yesterday,
Today a people robe he frowns upon;
古典诗词All’s strife and tumult on the stage,
As on man ends his song the next comes on.


To take strange parts as home
Is folly past compare;
描写菊花的古诗And all our labor in the end
Is making clothes for someone else to wear.

David Hawkes的译本如下:
Mean hovels and abandoned halls
Where 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
Bleak haunts where weeds and willows scarcely thrive
Were once with mirth and revelry alive.

Whilst cobwebs shroud the mansion’s gilded beams,
The cottage casement with choice muslin gleams.
Would you of perfumed elegance recite?
Even as you speak, the raven locks turn white.

Who 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
On silken bridal-bed shall lie today.
Coffers with gold and silver filled:
Now, in a trice, a tramp by all reviled.

One at some other’s short life gives a sigh,
Not knowing that he, too, goes home to die!
The sheltered and well-educated led,
In spit of all your care, may turn out bad;
And the delicate, fastidious maid
End in a foul stew, playing a shameful trade.

The judge whose hat is too small for his head
Wears, in the end, a convict’s cangue instead.
Who shivering once in rags bemoaned his fate,
Today finds fault with scarlet robes of state,

In such commotion does the world’s theater rage;
慕名而来的意思As each one leaves, another takes the stage.
In vain we roam:
Each in the end must call a strange land home.
Each of us with that poor girl may compare
Who sews a wedding-gown for another bride to wear.

纵观杨氏夫妇和霍氏的两种不同版本的翻译,基本上维护了曹雪芹想要表达的相成强烈对比的诗歌表现形式。旷野里微妙的光
“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并非始于构筑译文的表层含义。译者应该首先分析译文的语用含义,即原文作者借助译文意欲达到的交际目的”(陈刚、胡维嘉,2004)。从翻译
的意念功能上来说,二者都较好的也比较准确的表达了作者对同一事物的天壤之别的比较,同时也对人世间的巨大反差和世态炎凉用英文向读者传递。
语篇功能主要是强调翻译要尽量忠实或是接近原文的所要表达的信息,即传达原文的文字和文化内容。从语篇功能上来看,首先从形式上来讲,杨氏和霍氏都把这首古诗体的韵文翻译成了诗的形式,同时都把每一阕以四句为一组独立的译,表达一组相对独立的意思。在这一点上和曹雪芹的原诗保持一致,同时,两组翻译都十分注意对所要表达意思的英文单词上的选择。比如“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一句,杨氏的翻译是:
Mean hutsand empty halls
Where emblems of nobility once hung;
Dead weeds and withered trees,
Where men have once danced and sung.”
在翻译“陋室空堂”时,他用了“empty”一词,把它翻译为了“空的, 没有东西的”意思,而曹雪芹的对“空”原意则是“被遗弃的”,有“衰败”之意。而霍氏则选用了“abandoned”一词,则更贴切地理解了曹雪芹对“空”地用意,更为准确地表达了“事过境迁,衰败”地隐含意思。而在
翻译“当年笏满床”,时,两个人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意译的表达方法,翻译成为“曾经是达官显贵居住过的地方”,而避免了直接翻译成“满床的笏”。 这样的翻译处理使英语读者更能够直截了当的理解“笏满床”所隐含的中国文化含义。再有,再翻译“曾为歌舞场”一句,杨氏夫妇采用了直译法“Where men have once danced and sung”,而霍氏则把它翻译成“Were once with mirth and revelry alive,----人们高高兴兴的举行宴会的地方。”。比起杨氏的“大家唱歌跳舞的地方”,霍氏的翻译里蕴涵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把中文中的“歌舞”理解的更加透彻和宽泛。所以霍氏的译文是:
Mean hovels and abandoned halls
Where 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
Bleak haunts where weeds and willows scarcely thrive
初中综合素质Were once with mirth and revelry alive.”

既然《好了歌解》是一首古诗体的韵文,那么它必然是以带有韵脚的骈文形式出现。在杨氏和霍氏的翻译中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同时也想尽办法极力表现这一点,尽量做到对原文的忠实,和形式上的统一。在处理韵脚上,杨氏的处理方法是隔句压韵,同时隔段换韵的
方法,也就是“B-A,C-A;D-B,E-B”式。例如“ sung-hung; gauze-cause; nest-dispossessed”。在霍氏的翻译译文中则采用了欧洲比较流行的“二一律”, 即“A-B;A-B”韵脚。例如“halls-calls; thrive-alive; beams-gleams; recite-white”.etc 。在这种韵脚处理方式上,音乐性更强,同时给读起来给加朗朗上口。而杨氏夫妇的隔句压韵、隔段换韵法,主要突出的是诗歌韵文的建筑美,给读者以结构性更强的特点。
从翻译的人际功能上来讲,两位作者都注重了和读者的交流,特别是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流,即跨文化的人际交流。跨文化交流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流。(胡文仲,2004)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诗词韵文中,有许多的地方都蕴涵着深层的文化含义,比如在《好了歌解》之中“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的“紫蟒”一词则是古代大官穿的官服上面的朝补,象征着官位显贵。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必须清醒的理解到这一词的文化含义,如果没有认清的话只是从字面意思理解翻译,难免闹出笑话。同时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必然也就担任起文化交流的使者的角,这也就要求翻译者对源语和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霍氏的确更多的遵循了读者至上的原则,使读者更多得了解了中国的文化,译文流畅易懂。同时,相比之下,杨氏的译文则更加的凝练持重。从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来看,杨氏和霍氏虽然各自为政,但各有千
秋。杨氏霍氏都有保持原汁原味的地方,但两者借妙语惊人,妙趣丛生,翻译功底略见一斑。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其文学上的欣赏价值也是及其可观的。作为中国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了中国的诗词文化。在《红楼梦》的不同翻译版本中,杨氏和霍氏各有千秋,作为翻译大家的他们,为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翻译,作为一门学问,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桥梁,应该有更多的理论出现,同时也应该有更多的优秀译者从事这门研究。翻译,同时也是一种选择,不同的翻译从事者对同样的源语会根据不同的读者和语境作出不同的选择,我们在这里只是做出了简单的评比。随着以后更多的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我们一定会对翻译科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陈刚、胡维嘉,《翻译功能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2、 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
3、 王士超,《红楼梦》诗词鉴赏,北京出版社,2004
4、 何继红,《红楼梦》英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板),2004
5、 区卫华,《红楼梦》之诗词文化内容的翻译,2003.6
6、 李柯平、伍先禄,试译霍氏《红楼梦》的翻译功能观,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
7、 杨丽,《红楼梦》两种英文译本诗词曲赋典故的跨文化翻译比较研究,2003.6
8、 孙文侠,《红楼梦》诗词翻译中的风格传递,2004.1
9、 王静,文化比较与译者的文化取向——《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
10、 钟书能、区卫华,《红楼梦》诗词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