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古诗的意思 精选(归纳3篇)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归纳〔一〕:
夕阳斜斜地照射在江水上,
江水一半是青绿的,一半呈现红。
这得意的九月初三的夜晚,
露水像珍珠一样滚圆,月亮像弓箭一般形状。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归纳〔二〕: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得意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归纳〔三〕:
赞美月亮的诗句
黄昏,太阳简便地展开圆圆的身子,跃入了水中,濯洗一天的.疲惫。这个不识水性的顽童,把最终几缕光辉洒满水面,就渐渐地沉下去了。
四周很安静,没有谁注意一场杯具的上演。江被凉凉的风吹拂着,一半是碧绿,如一块漾着波浪的珠玉;一半却红彤彤的,象一朵云彩浸在了水中。
黑暗最终挤满了天空。远处,淡淡的桂香似一些假设有假设无的声音,漂浮在听觉之外。
秋天,这个得意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呵,在一盏渔灯的照耀下,变得温馨和完美。
月亮拿着一把细长的弯弓,悄悄从山坳里爬了出来。露水闪着珍珠般的莹光,垂挂在岸边的叶尖上,它是月亮从天上射落的星星吗?
一阵微风掠过,坠落的,是满树的平平仄仄。
赏析一:
这首诗文是白居易对风光的写实描绘。说其写实,是因为连同题目在内的短短三十一字,透露了客观信息、因果关系,进一步为读者呈现了身如奇境的画面质感。
〔一〕文中包含的客观信息:
①诗文以“残阳”开篇,透露了实景的时间背景——黄昏时分。
②“半江”二字告出了诗人所处位置——一个可以看到江边的地方。
③“九月初三夜”又是一个详细的日期事实引用。
〔二〕上下承接的因果关联:“九月初三”,是农历日期,月亮定不是圆满的,而是弦月犹如弓形;入“夜”,且是秋夜,寒气渐浓凝结成露珠,月亮在夜幕中出现。有了上一句“九月初三夜”,才有下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诗文呈现的画面质感:
①画面的主彩:夕阳西下,照射在江面,呈现水面一半青绿一半红效果。
②利用生动的量词、动词,来“绘制”斜阳的视觉效果:“一道”光,“一道”圣旨,“一道”二字证明了客观事物从天而降,“一道”斜阳从即将落山的夕阳上射下来;“铺”形象地描绘了斜阳满满地照在江面上,突出了斜阳照射的角度很低,覆盖江水面积很广。
③利用恰当的比喻描绘其他客体形状:“真珠”“弓”分别对应露水和月亮的形状,圆形以及弯状。又是在视觉上对画面做补全。
诗文是静态的,但字里行间传递的场景资料粘贴了时间属性。行文从斜阳黄昏开场,结尾以月亮完毕,透露了诗人站在江边,欣赏夕阳西下到月亮初上枝头的时间节点,仿佛一组慢镜头,给千年后的读者欣赏到了当时的风光,用静态的文字,实景描绘了动态效果,手法难能可贵。
赏析二: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参加比喻的'写法,使风光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浸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简便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彩,因此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
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局部,呈现一片“红”;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我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绘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完美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头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并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得意,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