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读]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郁达夫谈中国现代散文时作的一个比喻性的总结,这话的确道出了现代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以小见大。这不仅道出多数散文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的实情,而且有助于我们领悟散文的特性。
都江堰》通过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由此引发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
《吻火》通过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合欢树》通过合欢树来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都江堰
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2.背景探寻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相关知识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寻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它以游记的方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文化散文
李冰和都江堰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约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两千二百多年来都江堰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
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融合以及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在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名言警句
余秋雨经典语录
1.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山居笔记》
2.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文化苦旅》
3.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霜冷长河——《文化苦旅》
4.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借我一生》
5.人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还有无限的可能。——《霜冷长河》
6.面对诬陷,不要反驳,不要申诉。不要企图与诬陷者对话,不要企图让旁观者怜悯。没有阴影的高楼,一定还未曾建造;没有藤缠的大树,一定还气节未到。——《北大授课》
语言灵动,不拘一格
——《都江堰》语言赏析
《都江堰》在语言运用方面颇具魅力。这主要表现在余秋雨先生语言运用不拘一格,充满灵动之气。
一、出地使用了成对的反义词。
譬如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道: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在这种词义极大的落差之间,制造出意义的新颖与意蕴的丰厚,显示出词语间无限的张力。同时,这样的语言运用充满灵性和智慧,充盈着精神的美感,表达既丰富厚重又酣畅淋漓,显示出余秋雨先生超乎寻常的言语把握能力。
二、在很多地方运用了拟人手法。
譬如第二部分描写都江堰水的魅力,大段运用拟人手法: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这一段描写既洒脱奔放又收放自如,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水跃动的生命力,更写出筑坝者高超的大智慧。在第三部分中还有这样的句子: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这一拟人句可谓意味深长,李冰那把挖土的铁锹在与皇权、与武力的反复较量中,究竟谁更有力量?大众苍生的心里自有答案。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每一处拟人运用都不落俗套,别致新颖,使得表达更具鲜活的生命力,读来耳目一新。
三、多处运用了叠字。
所谓叠字,谭永祥在他的《汉语修辞美学》中认为是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地用在一起,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或加强形象的摹拟,这种修辞手法叫
叠字叠字是汉语特有的构词形态和表现形式。《都江堰》中运用的叠字的重叠形式有AA式,如: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字的原始造型”“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AAB式,如: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ABB式,如: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AABB式,如: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这些叠字的运用,像一粒粒的明珠散落文中,增加了散文语言的音韵美,使得表达更为别致精到,散文的意境更具诗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