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间迷茫了!
我的人生道路将何去何从......
说不清楚第一次听说余秋雨是在什么时候,因为现在记住的只是那一年我很敬重的语文老师对我们说:他的偶像是余秋雨。在那时那刻听到余秋雨,脑海中并不陌生,但也不熟悉,只是略略知道我读过他的一篇文章。是什么,在哪里读的,也记不清了。
这时记忆恍然翻滚如潮,一切渐渐清晰起来。那是在初三的时候,我原先的班主任老师因为一段感情问题而精神出现了状况在家休养,于是这位我之前就有耳闻的语文组组长朱明飞老师暂代我们语文。现在想想,我初三时是15岁,一个性格、价值观很容易受师长左右的年龄,竟不自觉地决定:那我也把余秋雨当成偶像吧!
但毕竟是小孩子,没有经历过世事有明确自己目标和规划的想法,把余秋雨当作偶像这事竟也逐渐忘记了。对于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包括自觉或不自觉的,我不作评价,原因你们会从我之后对于心路历程的叙述中体会出来。
再有关于余秋雨的记忆有三处,那都是高中的事了。
其一是语文课本中的《道士塔》,我当时把这篇课文因为作者的关系归类于王蒙、沈从文等这一类大家
中去。我与他们隔得太遥远,无论如何也无法从他们艰深的文字甚至有时因自己的浅薄而认为他们有时是在做作的文字中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总之,这篇《道士塔》在老师按照惯例分析完段落大意,剖析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被我们翻过去了。之后就再没看,因为期末考试不考现代文阅读部分。
再近的一次,是在高三时,语文老师看我们现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太贫乏,商量着让我们班级的每个学生每月出3元钱用来买课外读物。这期间我看到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但也仅仅是看到。仅仅那个“苦”字,就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晦涩与无聊。这也许可以解释我为何在读了半学期文科后又重新选择读理科的原因。所以《文化苦旅》被我搁置了。可以用如今我听到的余秋雨老师关于读书的几点建议来解释:在茫茫书海中,与你有缘的书只是一小部分。有些书可能与你暂时无缘,有些书可能与你一辈子无缘。而很明显,《文化苦旅》与我是前者的关系。
最近的一次,是高考前复习现代文阅读的苦战时期。我们读到了余秋雨的《都江堰》。现在依稀记得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我以为,人类建筑的文明,除了长城之外就数都江堰了”。写完这句话,我就立即来放在枕边的《余秋雨文集》,到《都江堰》的原文。原来开头是这样的: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我傻眼了,虽然记住了“
我以为”,记住了“长城”,记住了“都江堰”,却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记得大相径庭。但总归,此刻的我是记
住了,并且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不会忘记了。当时读这篇文章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快速而准确地抓住文章大意,然后尽可能准确地回答附在文章后面的问答题。问题无非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还应该有,虽然此时我记不清了,但现在推断肯定有的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对于这个问题,得统观全文,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必定能到答案。这就应了老师经常讲的那句话:“散文是形散神不散”。那时的我,似乎又记起了初三时信誓旦旦的决定......
高考过后,我终于有时间有精力接触网络,开通了流行与同学中间的QQ空间,我竟不期然将余秋雨标注为“喜欢”。虽然对于他的作品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就觉得,我流浪了那么长时间的思想是不是该回家了呢!
或许铺垫的太多了,连我自己也迫不及待地想写写最近与余秋雨老师作品的接触以及这段时间以来他对我的影响。
我正式回家是在那次大四学长毕业在即,将四年来攒的好书摆开来,生生摆出一条书香小巷。我在茫茫工具书,考研书的掩盖中,到一本《余秋雨文集》,顿时眼前一亮。拿起来大致翻了一翻,就认定这是一本盗版书。里面包罗了《晨雨初听》、《行者无疆》、《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化苦旅》。书很厚,但很轻,字密密麻麻,这三者都符合盗版书的特点。一问价钱,在边上打扑克的
学回过头来一看说5元。我诧异,觉得有一种庄严被亵渎的感觉,忽然有一种马上买走解救“神圣”的冲动。我如获至宝。真正的回归,真正的迷恋,就此开始。
我觉得要走进余秋雨的文化大世界,着实是一个好大的工程。说的具体可感一点,就像是盗墓,在正式开始之前必须认真研读“阴阳风水术”,准备好挖掘工具,黑驴蹄之类的必需品,以便盗墓顺当。我在正式攻读《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旅行文学前,有必要了解他的思想为人,家庭背景等一切与以上著作无关的问题。说实话,从买了书到现在几近半个月的时间我还没有真正开始读。是我心急,想先通过别的途径而并非从真正能折射一个大家思想的旅行文章中领悟至真的真理。
我开始在百度视频中百度“余秋雨”,于是,“余秋雨谈读书”、“余秋雨在中山大学的演讲”、“余秋雨在第三届皇帝文化论坛上的演讲”、“余秋雨谈文化结构”、“什么是中国人”等一个个精彩的视频呈现在我眼前。我有一种饿
狼扑食的架势,对每个视频都是边看边下载,之后再一遍一遍地看。我被余秋雨老师那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才华深深折服。
这是一位在文化界一手遮天的大师。我是这样认为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对不夸张地描述了一个学者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说,余秋雨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第二位鲁迅——敢于说真话。但我已经说过,他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甚至鲁迅也只能在遥远的时空仰望余秋雨。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件有趣的事。自从我的思想回家后,我把QQ空间的日志全部隐藏,新建一组“秋雨之城”。每天在忙碌的一天结束后,爬上床打开手机登陆空间阅读有关余秋雨的日志,之后再转载到我的空间。每天转两三篇,过得挺充实。这样持续一个星期后,我再用电脑登陆QQ,出问题了——系统提示我的QQ密码很可能已经泄漏,并被他人用于非法传播不良信息。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清楚了。那是因为我每天几乎是定时转载两到三篇有关余秋雨的日志,关键词是“余秋雨”。系统可能感知到这种重复性必然与不良信息挂钩。不得已,我还为此改了密码。从这件小事上,你们也可能看出我对余秋雨老师的喜爱程度了吧!
大学是一个塑造人格的圣地。我想我的人格起点已经定位:从此以后我不会再抱着同等恭敬的态度接纳另外一个学者了!余秋雨老师在《长者》中回忆了一位老师,叫张可,王元化的妻子。从下乡开展“四清活动”,余秋雨与张可老师、村干部李惠民一同住在一家农户写起,一直到最后结束王元化平反张可老师病愈,余秋雨感叹:仅仅是一个张可老师,就足够我们终身去阅读。这感叹足以看出余秋雨对张可老师的敬畏和尊崇。建议读者有时间一品此文,去感受这种虔诚的敬畏。当你们读完《长者》后,就可以体会我对余秋雨的敬重了——有过之而无不及。
行文至此,我要回答这篇手稿一开头的问题了:我为何忽然间迷茫了?我为何发出“人生道路何去何从”的困惑。
霜冷长河我是不是应该放弃现在的专业,全心研究文学呢?这是我这段时间深受余秋雨老师的感染,并被他笔下深刻,隽永而干净的文字打动后的一个产物。面对着数理化繁杂的演算和论证,我忽然停滞了:我是该弃理从文从此踏上搞文学研究的道路,还是继续学习、考试、考公务员、就职的平庸道路呢?我是应该追求精神上的深度还是过以物质生活为主的大众生活呢?简言之,我是应该深刻还是浅薄呢?视线渐渐模糊,我哭了......我回到宿舍躺在床上低声抽泣。如果宿舍没人的话我真想大哭一场!
等我渐渐平息了内心的悸动后,顺手拿起枕边的《余秋雨文集
》,翻开了《最后的课程》和《长者》。前者是一场关于人生的探讨。后者即我在上面提到的回忆张可老师的万字长文。
此刻,行文渐入尾声,心情比之前动笔写这篇文章更平静了一些。也坦然了许多——我不可能走余秋雨老师这条文学之路。但余秋雨老师,你将永远是我精神领域的盘古!不管以后我的人生道路如何延伸,也不管我的精神枝杈向何处伸展,你将永远是我不变的根!我不能保证以后的我不走向世俗。但可以确定那个真我,那个真我的思想,将一直会是您忠实的守护者和追随者。我没有超越您思想的野心,也没有那份能力。沿着您思想的脚步走,正如您认为张可老师足够您终身阅读一样,足够了!
余秋雨,只怕我终身也无法将您阅读穷尽、透彻。但是,我的脚步已经迈开,一步一步再也不会停留了......